一、關于識字教學中字理教學的討論
施茂枝(反對):
語文課不是培養(yǎng)漢字學家,也不是培養(yǎng)漢字教育工作者,講解字理,傳播漢字文化是語文教學“額外”的任務,超越課程標準目標,擠占規(guī)定任務的教學時間,是喧賓奪主,將手段當目的。
黃亢美(支持):
只有讓學生懂得一些漢字理據,才能讓他們真切地認識到漢字文化的“豐厚博大”,只有認識到漢字文化的“豐厚博大”,小學生才會真正地“喜歡學習漢字”,才會“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并“養(yǎng)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王寧教授(當代訓詁學專家):
不提倡在基礎教育階段講古漢字。
吳忠豪:
目標定位:激發(fā)興趣,知道漢字的字形與字義字音有關即可。
我的所得:
吳忠豪教授今天在這里把語文識字教學中“字理教學”的地位給講清了,我認同他的觀點。在此之前,我還糾結于低段識字教學中應如何運用字理去解釋?,F(xiàn)在想來,根本就沒啥好糾結:能用的用,不能用的不要強用。只要教學目標定位好,指向興趣和漢字音形義的識記即可。字理只是輔助手段,不管黑貓白貓,只要能抓到老鼠的都是好貓,切不可當成教學的目的。
早在大學時候,當施茂枝老師在課堂上批判金文偉老師的字理教學的時候,我還在疑惑,科學的東西為何要這么堅決地抵制?,F(xiàn)在看來,施茂枝還是遵從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他也并非全盤否定字理,只是能用的,合適用的才用。這又讓我想起了《覺醒年代》里的新文化運動,陳獨秀并非全盤否定孔家店,他只是在批判儒家文化當中吃人的“舊式文化”。而如今對于“字理教學”地位的各種意見,正好像極了當年北大各派教授對于新文化運動的意見,個人覺得沒什么不好,讓我更全面客觀地看待了這個問題,也更堅定地擺放好了“字理教學”在識字教學中的位置。
可見,對于同一個東西,擱置一段時間后,再重新回去思考,就又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二、低段語文教學目標:
1、有自主識字的能力和習慣
關于識字寫字,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教以下幾方面的東西:
(1)突出音形義的難點,將這些東西講清楚了,鞏固率達100%。這些東西真正做好了,語文知識才算學扎實了。
(2)培養(yǎng)良好的書寫習慣,能夠正確書寫,低段中每堂課要安排5-10分鐘的寫字時間讓孩子們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一是這個時間符合低段孩子們的注意力規(guī)律,二是分散寫字不至于讓孩子們太累,手累心累。
(3)培養(yǎng)自主識字的習慣。我覺得所謂的各種習慣就是要教師先有這方面的意識,才能夠反復地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去激發(fā)孩子,提醒孩子,教給孩子自主識字的方法,而不是 簡單地布置給他一個課后去自主識字的作業(yè)就完事了。習慣需要反復操練,達到一定時間一定數(shù)量,才能內化和自動化。
2、擴大詞語積累,學習理解詞語方法
關于低段詞語教學,我的理解是「理解詞義-積累詞語-運用詞語」這樣的步驟。同樣的,教師要教授孩子們理解詞義的各種方法,同時,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進行詞語的積累,什么樣的詞語是值得積累的,可以讓大家先自行積累自己喜歡的,再拿出來討論,先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再讓他們展開談論,什么樣的詞語是比較有價值的,慢慢地,他們對于詞語就有了自己的一個判斷標準。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個目標穿插于小學語文教學階段,只是不同學段要達到的側重點不一樣。這三者之間,“正確和流利”是必須達到的重點,而“有感情”則是因人而異的難點。我們必須保證所有孩子都能達到“正確流利”的程度,但讀出感情這就要看學生個人的水平了,不能強求,裝腔作勢,讀出虛假的情感。關于“朗讀”的重要作用和操作方法,還必須再重新研讀下《朗讀手冊》。
4、學習默讀,讀懂課文內容
5、能說一段話,把意思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