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來,在全國十數所高校的翻譯論壇、研討會以及工作坊講過計算機輔助翻譯(CAT),限于時間,好多背后的故事沒有展開。這些故事是我在山東師范大學講課的時候不時跟同學們分享的內容,對于他們了解CAT的發展史不無幫助。為了彌補工作坊中往往沒時間講哲學故事的遺憾,我特開始這個《閑話CAT》系列,跟大家嘮一嘮我個人的計算機輔助翻譯應用、教學和研究方面經歷的一些事兒。
2013年5月25日,“第五屆翻譯職業交流大會”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出席會議的有翻譯研究者、翻譯教育者、翻譯產業界乃至翻譯服務客戶等。筆者參加了這次大會并做了“MTI教學——觀察、反思”的發言。會后交流的時候,與本地化專家崔啟亮先生談到了電腦輔譯工具,提出這類工具也可以用于文學翻譯。會后崔老師在新浪微博上發布了我的這一觀點:
> @崔啟亮-北京ISTQB:昨天參加中國翻譯職業交流大會,與一位大學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老師交流,談到計算機輔助翻譯是否可以文學翻譯,這位老師以多年文學類翻譯的計算機輔助翻譯實踐認為行之有效,特別在質量控制,術語管理,語料積累作用更大。我的感想:醫生用刀治病救人,小販用刀看菜切瓜。關鍵是什么人用刀。(新浪微博,2013年5月26日)
微博一經發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收到了十余條回復或轉發,其中伴隨一些質疑聲,如:
> @ncstc:可以是可以,但是如果這樣做,文學的美又在哪里?我覺得這樣禁錮了翻譯文本!也禁錮了讀者的認識!
也有人雖然原則上并不同意這一觀點,但對采用何種計算機輔助翻譯也存在較為保守的意見,如:
> @青鳥leo翻譯:我對質量控制、術語管理和語料積累三個方面特別看好。但文學翻譯,[W]ord模板類的CAT工具似乎更能照顧原文原貌和譯者思路。
出現這樣的質疑聲音是我意料之中的。熟悉電腦輔譯(CAT)這個研究及應用話題的人都知道,歷經20多年,CAT才從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地被誤解為“機器翻譯”,變得讓大多數翻譯領域的研究者和教育者能夠基本厘清“電腦輔譯”和“電腦翻譯”之間的區別。可以說,很多人只是在近5~10年的時間里才開始認為,CAT適合應用在技術文本等類似文獻的翻譯中,能夠提高效率,改善質量。此時提出電腦輔譯也可以應用于文學翻譯的觀點,引起質疑是正常的。
限于微博字數,崔老師只是總結了我們交流時我說的核心觀點。我覺得有必要詳細闡明自己的觀點,所以先回復了一則評論:
> @xubinich:謝謝崔老師。[……]這個觀點,是我親身翻譯數百萬字歸納總結出來的。竊以為,彌爾頓的長詩也可在機輔翻譯里做,關鍵是你是否熟悉某CAT到了足夠高的程度以及自己的期望值。哪怕一個術語也沒有,單純是對照的界面,也提供了巨大的譯和校的優勢。
這一次的微博討論,以及最近參與的幾個翻譯案例引起了我對這一話題進一步的思考。針對第一則微博,我先是撰寫了一份回復,列舉出了以下一系列觀點:
> @xubinich:崔老師在微博中發布了我在大會上提到的一個觀點,我來詳說一下:(1)機輔可以用于中長篇文學文本的翻譯;(2)機輔能夠為之提供輔助;(3)使用機輔能提高效率;(4)機輔本身不影響譯文質量,只有譯者會影響;(5)機輔能提供對照界面,利于翻譯質量控制(自我審校及他人審校);(6)最近翻譯的兒童文學,也樂用機輔;(7)詩歌翻譯也可以使用機輔,我指長詩,基本不做重寫類型的翻譯。請大家指正。
筆者對我首先提出的CAT可以用于文學翻譯的觀點有著充分自信,因為這是我在翻譯出版了上百萬字的科普和文學書歸納總結出來的。
2002年前后,我開始關注Déjà Vu,采用它來翻譯了一本科普書《鏈接:網絡新科學》和一本美術鑒賞書《素描精義》。后來,2007年、2008年又和夫人一起參與了《伊尼德冒險系列小說》《淘氣包亨利》兩個兒童文學系列的翻譯。那時候,出版社給的還是紙質書,我都是在拿到書之后先掃描,識別轉換為Word文件,進行人工的版面清理,然后導入到Déjà Vu里面翻譯。
我的想法很簡單,就像我在在《翻譯新視野——計算機輔助翻譯》一書中進一步細化分析的那樣,認為類似Déjà Vu的翻譯記憶軟件能夠給文學文本的翻譯帶來助益:
- 提供便捷的詞匯查詢以及更快的譯文輸入方式;
- 提供更符合人體工學的翻譯環境,原文和譯文都顯示在屏幕上,只要電腦屏幕安放合理,能更好地保護使用者的健康(比起伏案讀書寫字,在臺式電腦上打字和看稿,同等工作量下,其實更有利于保護頸椎);
- 提供更友好的譯文校對環境,因為原文和譯文在Déjà Vu中永遠是如影隨形,可以隨時比照。
為了證明我的判斷,在翻譯伊尼德的冒險系列小說時,我還親自試驗,拿出一個章節中,在Word里翻譯了一下。雖然兒童文學通俗易懂,基本上邊讀就能邊譯,直接在Word中采用證據輸入法(如微軟拼音),就能很流暢地把譯文寫出來,但是,經過對比,還是在Déjà Vu中翻譯得更快一些。尤其是遇到一些人名,無需思考,CAT會自動提示并插入到譯文區,大大加快了譯文輸入的速度。
在我的影響下,我愛人現在一有兒童書的翻譯任務,也催著我趕緊給她處理文稿,建立翻譯項目,不然她還不愿意開工呢。
此外,特別需要提及的是,在我的專著《翻譯新視野——計算機輔助翻譯》的序(一)中,我的研究生導師李玉陳先生指出:“為把主要時間和精力用在文本信息的轉換與傳遞和文體風格的再現與補償方面,我們需要計算機輔助。”而我本科時候的恩師侯明君先生則在序(二)中,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CAT工具用于科普翻譯,能省下譯者“大量時間和精力” 。
侯明君先生的Déjà Vu軟件是我給安裝,并幫助建立項目,用起來的。老先生一開始便喜歡上了這個新鮮玩意,覺得對于譯者是很大的幫助。這個例子足以讓任何畏懼CAT的年輕人感到慚愧——我后面還會專文講述我是怎么教我的老師用上Déjà Vu的,請大家耐心等一等。
我的一些使用了CAT翻譯并出版的文學作品如下,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來讀讀。
>【作者簡介】徐彬(1973—),山東師范大學教師。長期從事翻譯研究與實踐,主持參與國家級項目4項,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出版譯著40余部,1000余萬字,如《藝術宇宙》《宇宙傳記》《我為什么離開高盛》《世界史的故事》等,題材涉及文學、現代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歷史、藝術、文化等多學科。國內最早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開設計算機輔助翻譯翻譯類課程,指導研究生及本科生應用多種翻譯技術翻譯出版圖書30余部,在翻譯技術傳播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