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在全國十數所高校的翻譯論壇、研討會以及工作坊講過計算機輔助翻譯(CAT),限于時間,好多背后的故事沒有展開。這些故事是我在山東師范大學講課的時候不時跟同學們分享的內容,對于他們了解CAT的發展史不無幫助。為了彌補工作坊中往往沒時間講這些故事的遺憾,我特開始這個《閑話CAT》系列,跟大家嘮一嘮我個人的計算機輔助翻譯應用、教學和研究方面經歷的一些事兒。本系列文章大多是閑暇時間,“口述”給訊飛語音輸入,在OneNote中記錄,等有了時間又在電腦前編輯的——這是我近來努力嘗試適應的工作方式,可以大大減少端坐在電腦前的時間,寫文章的效率也大大提高,對于考慮成熟的話題,基本上一個小時能有2500-3000字的草稿出來。
2002年,我接到了湖南科技出版社編輯的電子郵件,問我是否愿意翻譯《鏈接——網絡新科學》(Linked—A New Science of Networks)。之所以能接到這個邀約,是因為三四年前山東大學的李紹明教授提攜我,約我合作翻譯了《宇宙為家》一書,我譯的部分沒有讓編輯失望,編輯也有意多與我這種英語專業出身,同時又尚能基本理解科學主題的人合作(編輯告訴我她負責的科學書中,只有李紹明老師和我兩位譯者是這種背景)。
這次是我第一次獨立翻譯較為重要的科普著作。動手之前我先閱讀了這本書開頭的幾章,分析書的特點。許多人覺得科普作品語言簡單,相對翻譯起來也容易,不僅一般讀者這樣認為,連翻譯教學界和研究界也往往流行此種論點。對于此種論點,我曾寫專文反駁(參見筆者的論文“科普翻譯的挑戰”,《上海翻譯》2012年第1期)。“科普”,雖說是普及科學,那也是要普及給有相當的科學和理性思辨能力的人——并非所有的科普,都是要求人人讀得懂。事實上,湖南科技引進推出的“第一推動叢書”,一般真的需要較為扎實的高中理科知識,才能讀懂。社會上普通讀者,甚至包括很多的大學文科學生,讀起來一般都會有難度。讀起來尚有難度,何況翻譯?
《鏈接——網絡新科學》是一本科普性質介紹復雜網絡研究的源起、過程和初步成果的書。這本書敘事生動,充滿真知灼見,里面所描述的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新視角,去了解自己周圍相互連接的世界。
《鏈接》一書的封面
接手這本書后,我恰好正在摸索Déjà Vu的用法。這款軟件的設計與此前接觸的雅信CAT和Trados等截然不同,沒有努力融合(迎合)Word的操作界面,而是有獨立的軟件界面,完全不依賴任何其他的文字處理軟件。由于擺脫了對其他程序的依賴,Déjà Vu的設計者就無需想方設法在其他程序既有的快捷方式和菜單體系之外,構建自己的操作規范,因此許多操作也就更為直接,且易于接受和記住。比如,Déjà Vu中,Ctrl+S是搜尋翻譯記憶的快捷鍵;如果它是依附Word的插件式CAT,那么這個組合鍵就已經被Word占用,是起存盤作用的,在那種情況下,CAT就必須避開這些已經設定好的快捷鍵。而現實情況是,Word幾乎占用了所有最簡短的功能鍵和字母鍵的組合方式,要想避開,勢必令“抱Word大腿”的CAT的快捷方式不那么“快捷”。
此外,Déjà Vu構建在數據庫基礎上,運行穩定,且具有每個翻譯單位隨編輯隨存儲的特性,即使遭遇突然斷電等事故,也不會丟失大段文字,這一點對于整天要進行原創性文字錄入的翻譯來說,特別有幫助。
經過對Déjà Vu的初步摸索與了解,我決定在翻譯《鏈接》這本書的時候使用它。事實證明,這個決策非常正確。Déjà Vu占用計算機資源少,能流暢地在我的臺式機和一臺配置很低的筆記本電腦上工作。在Déjà Vu中工作,隨時都能方便地在表格界面中看到原文和譯文,特別便于校改。另外,Déjà Vu對翻譯項目所涉及的各種文件的管理非常清楚,便于在不同的電腦和存儲介質之間進行轉移。這些特性能讓我充分利用在家和外出的時間,分別在臺式機和筆記本上工作,提高了時間利用率。另外,由于Déjà Vu可以實時添加術語(這是真的:好多早期的CAT軟件必須單獨制作術語庫,無法實時添加術語),這樣可以將術語的積累工作融入整個的翻譯流程,而無需事先給翻譯項目配備任何“詞典”。所有這些因素,給我翻譯《鏈接》這本書帶來了巨大的幫助。此書后來獲得的評價不錯,有書評還專門提到譯者的態度非常認真。不能不說,CAT軟件所提供的原文和譯文“如影隨形”的匹配顯示方式,為譯者隨時檢查核對,以及初稿完成后的逐句嚴格審校,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相應地保證了譯文可以達到較高的準確度,提高了譯文的整體質量。
Déjà Vu的界面
Déjà Vu吸引我的地方很多,這些功能我將在后面專文闡述(敬請期待:Déjà Vu——早熟的機輔翻譯工具)。
我覺得Déjà Vu最好的一點就是提供了一個簡單的《上手指南》,這個手冊寫得非常清晰易懂,以一兩個待翻譯的文檔為案例,教給大家創建一個最簡單的項目,然后在這個基礎上開始翻譯,體會計算機輔助翻譯帶來的優越之處。那時,我恰好有幾個日語專業的朋友也在做翻譯,而且翻譯的內容多有重復,所以我在第一時間把《Déjà Vu上手指南》翻譯成了漢語,供他們參考。我本人也因為通過翻譯這本手冊,而更深切地體會到了這款軟件的優越之處。
此外,我還把翻譯的這個手冊的中文版,第一時間上傳到了高明先生(現在是澳門博士翻譯公司的老板)主辦的《翻譯中國》網站上,很快獲得了反響,高明還在網站論壇特地開辦了一個Déjà Vu專欄,討論這款軟件,當時活躍的用戶在全國有幾十位,這批人成了全國最早,學習使用這款軟件的用戶,而我無形中也很可能成了在中國第一位推廣Déjà Vu這款軟件的人。
在網上,大家還能搜到我最初翻譯的這本《Déjà Vu上手指南》
隨后的幾年里,我又嘗試過多種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經過評估對比,我選擇了采用Déjà Vu進行翻譯,并把它引入教學(2005年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開設了CAT課程,成為國內最早正式開設這一課程的人),帶領研究生團隊,基于Déjà Vu進行協作翻譯。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翻譯效率進一步提高,尤其是在2003年前后為一家計算機期刊翻譯專業文章的時候,借助高質量的術語表,并憑著對翻譯內容的熟悉,翻譯速度可以達到每日超萬字,勞累程度卻降了下來,一般五個小時便可完成初譯。
如今,我在翻譯技術應用、教學以及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績。回頭看過去,當我試圖“連點成線”的時候,我感到,這“似曾相似”的魅力,確實在我翻譯工作最需要的時候,幫助我克服了翻譯中的重復勞動之痛,讓我把翻譯實踐堅持了下來。
【作者簡介】徐彬(1973—),山東師范大學教師。長期從事翻譯研究與實踐,主持參與國家級項目4項,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出版譯著40余部,1000余萬字,如《藝術宇宙》《宇宙傳記》《我為什么離開高盛》《世界史的故事》等,題材涉及文學、現代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歷史、藝術、文化等多學科。國內最早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開設計算機輔助翻譯翻譯類課程,指導研究生及本科生應用多種翻譯技術翻譯出版圖書30余部,在翻譯技術傳播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績。請關注微信公號【我譯故我在】,微博【翻譯及CAT研究-徐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