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7日
? ? 我想我必須為昨天的文章做個道歉并且無法不承認文章的內容與這個書的主題相差甚遠,可能是第一次決定寫篇幅較大較系統的篇章,有想起什么就寫什么的嫌疑,所以為了讓條理的清晰以及對不多的一直支持我的讀者負責,以后會萬分注意。
? ? 在學習高中歷史時,有一部分內容是講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而其中老師們花費大量時間講解的必定是儒家思想。不可否認,世世代代的中國人都生活在儒家思想的包圍圈里且根深蒂固。然而進入大學后,又有一套換湯不換藥的馬克思主義原理、形勢與政策等課程等著我們。其實說實話,我的性格屬于非一即二的那種,在高中學習儒家中庸思想的時候就不以為然,那種“仁愛”我無法接受,反而更喜歡法家那股嚴苛勁。何謂“仁愛”,寬為仁慈為。在儒家思想里,講究對所有人皆不生壞心,一致仁愛,我們能說這有錯嗎?現在的社會提倡的不正是這一種風氣嗎?那,把這一思想轉向另一個領域,在新聞里呢?新聞人需要仁愛嗎?
? ? 不需要,而且盡可能杜絕?!坝浾咭诓稍L中保持絕對的客觀”,是我進入這個專業以及在看書籍中最??吹降囊痪湓挕S浾叩牧鍪侵辛ⅲ诓稍L貪官污吏時不憤怒,在貧困地區取材時不感性,敢和高官對著干,也能到最底層去挖掘,這就是記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2007年的踩貓事件,視頻曝光后,踩貓的“罪魁禍首”一夜間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所有的人都在斥責她的殘忍,她的慘無人道,甚至有人出資要殺了她。網友們人肉出她的姓名、職業、工作單位、家庭住址、家庭情況,在看不見源頭無法查詢出處的網絡中大肆謾罵她的行為。但是經過調查后,踩貓的虐待狂是一個因為家庭原因心里受了重大創傷、靠這一行為發泄的無助的女人,那么是不是這樣她的行為能得到大眾的諒解?答案是并不會,人們在對一件事情有了主觀決斷后,并不會去在意這件事的其他方面。人們的仁愛絕對不會在這時表現出來。而那個女人在接受采訪時對著鏡頭的微笑,更是給了大眾的心靈重大一擊。但是,有時候,咧著嘴的笑容流下了的也可能是一滴滴鮮艷的血。
? ? ?在看柴靜的書時,我常常會設想在那些采訪中我會怎么做。我不是個特別愛貓的人,但是在那種情況下,我一定是憋著火氣夾槍帶棒地進行采訪,畢竟在某些情況下人的同情心一觸即發,特別是全社會同你有一樣的同情時,那種感覺就更溢于言表。但是,這個時候就是考驗一個記者素質的時刻,是否被大眾的情緒左右?是否愿意逆大流遭眾人唾罵而只為探索那一方真相?因為隨聲附和是盲從;一知半解是盲信;感情沖動,不事祥求是盲動;評價激烈,昧于事實是盲爭。一言蔽之即為,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