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5日
? ? ? ?大二上半學期的時候,做過一個采訪,讓我至今無顏回憶,一種親手把自己叫喊了許久的夢想揉了個團扔進茅坑的感覺。那是采寫老師布置的期末考察作業,內容是每位同學選擇一個題目,根據自己的選題,寫出采訪大綱,找人采訪,收集素材,剪成片子,一個星期的時間,然后在全班展示。那個時候剛好上一屆的師兄師姐們暑假的新聞實習結束,系里邊估計也是為了激勵我們這一群在他們看來毫無新聞天賦與后天培養價值的學生,在走廊里邊掛了十幾個展板,上邊是師兄師姐們的照片、工作地點和工作感受。當時可能沒選題可憋了,一出教室猛地一瞥展板,心一橫:就它了。一個星期七天的時間,我倒是一點也不著急,趕著第四天的時候,莫名心里慌慌,是不是有什么事還沒做?后來在去教室的途中,看見同專業的一位同學拿著手機東拽拽那個學姐西扯扯這個學妹,一拍大腿,嘿呀,怎么把這茬忘了。于是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在教室靜坐,腦子里晃悠:找誰?問什么?拿什么拍?怎么剪片子?想了半天得出一個結論:該早點行動。
? ? ? ?因為各種事情的緣故,我認識很多比我大一屆和小一屆的新聞專業的學生,抱著“我有人”的想法,拿著一根筆、隨便撕了張紙就招呼人出來采訪了。約了時間地點,見了人才知道,大家都是一個專業的,誰還不知道誰。原來每個同學都是這樣,逮熟人問,真真是把新聞系三個年級的人都問完了。師哥見了我,第一句話:你也來了啊,采啥,快問,趕緊結束,吃飯去。我那個時候不覺得有什么,心想,誰不是個這。回到宿舍借來電腦慌里慌張地剪了兩天片子,算是能交差了。
? ? ? ?成品展示的那天,按學號來,我是16號,從1號開始,看著別人的片子,讓我找一個詞形容我當時的境況就叫:如坐針氈。人都是這樣,看見別人的東西哪怕是片子的一張照片比自己好都感到害怕。到我的時候,我走到講臺上,打開自己的視頻,聽著自己的內容,那些我問出來的問題,我自己都覺得惡心:請問你看到學長學姐的實踐活動有什么感想嗎?請問你對這次實習有什么感想嗎?請問作為一個新聞專業的大一新生,看見師兄師姐們的作品有何感想?放視頻的時候,我的頭一直朝著屏幕,眼睛一直向上死死盯著屏幕上的影像,為了掩飾我的羞愧,我不敢把眼皮放下來,我怕一看底下坐的人,就能看見他們不屑的眼神。“感想”那兩個字讓我有了一輩子再也不想聽見的想法。感天謝地只有三分鐘半,視頻播放完后在全班同學的掌聲中回到座位,心里一直在抽自己耳光,罵自己:你他媽就是拿十個廣告湊一塊也比這強。
? ? ? ?后來的24位同學的視頻里,我看到過很好的作品,也見到一些不如我的片子的視頻,但是那一件事至此就成了我心里抹不平的痛處。我憤恨我的吊兒郎當,更憤恨我不愿把我的理想付諸實踐。以至到現在,每每想起,都懊悔不已,那也是我第一次深深地感知到:知道和感覺到是兩回事。我每天高喊著,我終將忠貞不渝地為新聞事業付出一切,我清晰地知道這一件事,但是我不愿動手,我感覺不到,摸不到那顆為了理想而蓬勃跳動的心,所以我終是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