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到先師的身畔


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 ?

01


曲阜的明故城,就像一個精致小巧的首飾盒,里邊似也就裝下了孔廟、孔府與顏廟,三件珍寶。三孔中的再一個,孔林還在城外。

顏廟與孔府隔著一條街,去到那里時,門口貼著告示,說里邊在裝修,游覽可以打折,一派山東人的豪爽與坦白。我看了看時間有些緊張,稍稍猶豫了一下,還是奔赴了下一站,踏上了追尋先師的旅程。當然,沒有拜謁復圣,終是遺憾的,而這我會在下一次來曲阜時彌補。

顏廟與孔府間隔著條鼓樓北街,這條街可以一直通到小城池的北門——延恩門。資料介紹延恩門城門樓,始建于明正德年間,不像想象中孔家歷史的久遠,但怎么也得有個五百多年的歷史。然而城門下的文保碑卻是山東省級文物,可見如今這城門樓也不會是明代的了,它應是多次毀損復建的結果。

這城門樓下完整的城墻,叫做明故城,想來它也是應該和這門樓一起建筑的。只這名字很有玄機,是“故城”不是“古城”,那城墻是市級文物,這足以印證那城墻是比城門樓還新的。北城墻這邊還好吧,南城墻下,我看到開設有游戲廳和飯館,雖是不多,卻也讓我明白了些,那城墻里的奧妙。

延恩門外有個不大的甕城,甕城城門的門額上鑲有“仰圣門”的石匾,怎么一個城門會有兩個名字?

據說這“仰圣門”三字,是明代嘉靖年間山東巡撫胡纘宗題寫給曲阜南城門的,后來乾隆皇帝親自到此祭孔,并親題“萬仞宮墻”四字,懸于南門之上,胡巡撫這字就被從南門請到了北門。也因此,來曲阜的游客多會一腦門子漿糊,為啥這南門沒個名字,而這北門卻有倆。


掛著仰圣門匾額的延恩門


02


圣人的后裔或許是需要延續恩澤的,但圣人是需要高山仰止的。

“仰圣”在曲阜,它不光只在廟堂之上,因為圣就在那里,就在一片大林之中。

出延恩門,向北是筆直的北關大街。那條街有三條道,兩側是雙向各兩個車道,走機動車的馬路,中間是鋪著水泥方磚的人行道,這道很有些像似,夫子所追求的“中庸之道”。我要徒步走到孔林,自然要走“中庸之道”,那道兩側,是兩遛粗壯蒼勁的古柏,它們中許多樹木都掛著“國家一級保護樹木”的金屬牌,都有著自己獨有的身份編碼,它們才是時間的見證者,與它們相比,那座古城的城墻,就新得有些尷尬了。

當然,這或也是在說,與人們為了堅守,而刻意打造的“城”相較,不經意間走過的“道”,倒似能留存得更是久遠。古人將具象的“道路”,抽象成自然規律和處世原則的表達,大概率也是他們行走在道路上才能發現的。老子說“道法自然”,孔子鮮少提到“性與天道”,他更關心人之為人的道理,他鼓勵學生“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或許領悟大道,也是他老人家人生的終極境界。

或許,也正是對于那種境界的探尋,才讓我們有幸來到這座城,有幸追尋到夫子身邊,希望能離得他老人家再近,更近一些。

在那條古木護送的石板路上,走上一里來地的樣子,就有兩座灰墻綠瓦、重檐歇山頂的碑亭。其中東側碑亭內矗立著“大成至圣先師神道”碑,這是在告訴人們,這條路的意味,也在提示著他們,您心中的祭奠從這里就該開始了。西側碑亭里立著的是“闕里重修孔子林廟”碑,據考證它們都是明代萬歷年間所建,時間要稍晚于那座正德年間所建的明故城。

兩座碑亭所簇擁的,是立在神道上的一座五間六柱的石牌坊,當中坊額寫著“萬古長青”四字,因而也叫“萬古長青”坊。那牌坊也是萬歷年間所建,古樸大氣,我尤其喜歡方柱上浮雕的蟠龍,生動鮮活似有呼之欲出之感。

神道的盡頭,便到了大紅的至圣林坊,那里是個熱鬧的地方,人們閑散地坐在坊前暖融融的陽光里,男人們有心無心地吆喝著小生意,女人們嘮著閑嗑、打著毛線活,看到有如我這樣的游客到來,她們便會先是一陣子哄笑,而后跑出一位來問要地圖嗎?要圖書嗎?要導游嗎?當這一切都遭拒絕,她便又回到自己的天地里曬自己的太陽,聊自己的天了。

看著她們的自在,我也真好想卸下沉重的背包,隨便找一條板凳,就這么樂呵呵地坐在那里,傻傻地看著馬路上的人來車往,不糟踏一點午后陽光的溫暖。


萬古長青坊


03


孔林又名至圣林,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便下葬于此,其后2400多年的時間里,孔家后裔守著孔老夫子一代又一代地接冢而葬。如今的孔林,已經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持續年代最長、保護最完整的一處宗族墓葬地了。

這個時間里,到此拜謁的游人寥寥,因而孔林內森森的松柏間,一片靜寂。穿過洙水橋時,我試著在肚子里搜尋些圣人之言,以答謝先師教誨,結果發現除了熟念的幾句,竟也一時記不起太多。

還是算了吧,學生太過愚鈍,就別在圣人面前辱沒師門了。

沿著隱沒在松柏林間的華表、神獸、翁仲,走到盡頭是高大而巍峨的享殿。那享殿并不開放,從側面繞道過去,后邊有一個紅墻圍繞的院落。從小門進去,進門處有一石碑,寫著“子貢手植楷”,不用問,這個僻靜的院落便是孔子弟子子貢結廬守孝六年的先師墓園了。

那個所謂的“子貢手植楷”,如今僅剩下了一個殘毀的樹樁,據說它就是子貢當年,為先生守孝時親自種下的那一棵。只是那樹在不久前的康熙年間,遭雷擊而焚毀,如今留下的樹樁也成了比城門樓子還久的文物。

樹樁遺跡旁,還有一通不知何年立的詩碑,其中兩句似直接道出了來此憑吊者的心聲,“此看獨樹影,猶見古人心”。

孔子墓園前后有三座墳冢,滿心以為第一座墳冢便是孔子墓了,但墓碑上卻寫著“沂國述圣公之墓”。這墓碑上留下的,自然是墓主生平最顯赫的爵位,然而它也有著最是空洞的蒼白,不過其中“述圣”二字,還是有些自帶的光芒的。

我遲疑下,看了簡介,果然是他。他是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后人也稱他為子思子。

這位子思先生是孔子儒家學說的重要傳承人。孔子去世時子思只有四歲,他師承于孔子晚年最得意的弟子,被后世儒家尊為“宗圣”的曾子,而他的弟子中最為卓越的,又是被稱為儒家“亞圣”的孟子。子思子到孟子所形成的學派,便是在我國思想史上有著卓越地位的思孟學派,它們被宋儒學者尊為儒家真傳,不過對它的詬病與爭議也是不少的。

當然,也正因為這種強勁的傳承脈絡,子思子也有個圣人的頭銜,他被尊為“述圣”,與他的爺爺孔子、老師“宗圣”曾子、學生“亞圣”孟子以及爺爺的另一個愛徒“復圣”顏回一道,被尊為“儒家五圣”。

太史公司馬遷說,儒家經典《中庸》,便是子思子所作。就是面前的這位老先生,在諄諄地教誨著我們,該如何探尋到“至誠”的人生境界,你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子思先生之墓
子貢結廬于此,陪伴恩師六年


04


子思先生墓后邊,是“泗水侯之墓”,他是先孔子而去的獨子,孔伋的父親孔鯉,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的,“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便用了孔鯉過庭的典故。

而緊挨著這位先逝獨子的,便是那位老父親的歸宿。高高的土冢前有兩通墓碑,前邊一通是明人立的,“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墓”,后邊一通要低矮一些,是元人立的,“宣圣墓”。依舊空洞發白冷冰冰的謚號,讓人在眩暈的光環下,竟一時想不起,自已要拜謁的到底是誰?

孔子墓前,有不多的幾個人,一個男人在給另一個男人悄聲講解著孔林的淵源,見我走近了,講解的人便牽領著聽講解的人去了更遠的地方,看來那講解是要付費的。可惱人的風還是無償地送來了幾句,其中一句說的是“……孔子陵園布局很獨特,是攜子抱孫……”。

呵呵,只這一句是關鍵,它豁然解開了我對這陵園布局的疑惑,因為那是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年。那個時代,雖也在宣揚著長幼有序,但那個時代的陵園在布局上,卻還是有著許多自己的想法的,不像今天,我們早被排好在了一個固定的位置上。

一個女人抱著盛花的鐵桶,無聊地左顧右盼,見我過來便迎了上來,殷勤問我獻花嗎?那鮮花,是一支一支用塑料袋扎好了的,我瞧后,和她開玩笑地說,我在心中獻過了,孔先生說這花像情人節上用的。那女人沒好氣地撇了撇嘴,失望地瞧了瞧這幾個奇怪的人,便撂下花筒走開了。

拍過幾張照片后才發現,講解的和聽講解的人也不見了蹤影,這里只剩下了孤獨的我自己。

我撂下沉重的背包,盤坐在孔子墓前的青磚地上。摸出一根香煙,叼在嘴上,摸了摸兜沒有火機,忽而想起,是進門時被安檢沒收了。于是叼著沒有點燃的紙煙,深深地吸上一口,仿佛都聽到了紅紅的煙頭燃過煙絲的吱吱聲響。

如果要能點燃這支煙,我是真能聽到那吱吱聲響的,這里……這時……這林間寧靜得只剩下了沉思,不時會有幾聲鵲兒啼叫的喳喳聲,會有細風吹得枯葉從密枝間盤旋跌落時干裂的脆響,而這也如天籟般讓人聽得出神。

恍惚間,從虛幻的深處傳來一位老者溫存的問候,“小伙子……你來了。”

“尋到您老人家身旁,就想陪您坐一會兒。”

“現在過得可好啊?”

那問候讓我汗顏,低垂著腦袋久久不敢言,我緊張地再深吸一口沒有點燃的紙煙,竟也嗆得咳出淚來。

“不很好,”心底里怯怯說出這話時,我是有些傷心的。

“所言為何呢”,那聲音依然縹緲迷離,似有似無。

我慨嘆一聲說,“讀您老人家的書確早,知道您老人家的道理太遲了!”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

我是云行筆記,在此潛心打造屬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讓我們來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



王陵專區:

『云 . 游』安陽速記⑤ 三千年的王陵

『云 . 游』想起西安⑤ 秦始皇與秦陵

『云 . 游』觸摸高句麗② 古墓麗影

『云 . 游』揚州慢⑤ 史可法祠記

【文字之光】揚州慢⑿ 石濤墓小記

『云 . 游』人在淮安⒀ 明祖陵的寂寞

『云 . 游』岳衡筆記⑥ 南岳忠烈祠祭

『云 . 游』川西紀行⒆ 武侯祠和劉備墓

『云 . 游』金陵隨筆④ 中山陵祭

『云 . 游』金陵隨筆⑤ 明孝陵祭

『云 . 游』金陵隨筆⑧ 明東、孫陵考記

『云 . 游』三孔隨筆③ 回到先師的身畔

『云 . 游』林東隨筆② 尋找耶律阿保機

『云 . 游』東北紀行⒂ 清昭陵追思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283評論 6 530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7,947評論 3 41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094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485評論 1 30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268評論 6 40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817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906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039評論 0 285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551評論 1 331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02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662評論 1 366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188評論 5 35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907評論 3 34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304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563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255評論 3 389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637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