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美食源遠流長,但其中也有不少舶來品,最后被成功融入到了中華美食圈中,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羅宋湯之于上海人,就是如此。
提到羅宋湯,不可避免的就會想起上海人。只要條件允許,都會安排上一碗,酸中帶甜,鮮滑爽口,甚是開胃。尤其是在冬天,喝上這么一碗,整個人都能隨著羅宋湯向上蒸騰的煙火氣一起飄飄欲仙。
對于許多上海人而言,羅宋湯就是貫穿了整個人生的存在。
而羅宋湯的起源,其實源自俄羅斯,再往深入地追究下去,可能還要到烏克蘭去了。但不管怎么說,這么一款舶來品能如此快速不違和地融入到中華美食圈中,一定有其過人之處。
這個過人之處,就是羅宋湯的兼容并蓄,和國人的精神文化不謀而合。
早在十月革命之時,因為俄國社會動蕩,所以有許多俄國人也四散跑到了海外,而有這么一批白俄,他們就來到了當時的上海。
到達上海后,總得找個謀生的手藝吧,而餐飲自然就成了門檻相對較低,受眾較廣的行當,恰好彼時的上海,洋人的生活還算是個上流稀奇的玩意兒,所以也讓俄餐有了茁壯的土壤。
其羅宋湯,就以此開始了它的融入之旅。
俄羅斯的羅宋湯和當下海派羅宋湯還是有著明顯的區別,俄羅斯的羅宋湯是用紅菜頭,土豆以及骨頭湯熬制而成,中間還得加些香料。
但是對于上海人而言,這種味道的羅宋湯,紅菜頭顯得過于突兀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這種味道。于是,羅宋湯在國內的第一次變異就開始了。
針對紅菜頭的刺激味道,本地化后的羅宋湯采用了更加溫和的番茄,卷心菜以及白糖去替代。最早期的羅宋湯還是以梅林的番茄罐頭+大白兔奶糖+卷心菜,然后配之以牛肉,洋蔥,土豆,高端一些的會往里加些黃油。
這樣熬出來的一鍋羅宋湯湯頭濃郁,口味咸甜且鮮,這就是羅宋湯到國內本地化后最初的樣子了。
而地道的羅宋湯吃法,還得配上一兩塊羅宋面包,有點像豬扒包,在上海,這樣一頓顯得“高貴精致”,但又物美價廉的吃法,很快就開始傳開。
當然,在開篇筆者提到,羅宋湯能如此快速融入到國內,是因為其兼容并蓄和國人的飲食文化不謀而合,所以羅宋湯發展到現在,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正宗不正宗,家家戶戶都會做,但家家戶戶加的料都有所差別,但毫無意外也都非常好喝。
甚至羅宋湯不僅僅有俄式,有海派,天津也有一套做法,香港廣州一帶也有一套做法,沒有人規定這款湯一定要怎么做,不過基本的口味共識還是有的,那就是酸咸鮮甜,求得就是一個開胃暖身。
有時候筆者也會覺得有些奇怪,作為一個印象里五大三粗的戰斗民族,居然也能孕育出如此溫暖細膩的鮮湯美味,頗有一種虎嗅薔薇的感覺,尤其是相較于英國人,俄羅斯人對于美食的造詣,還是頗為了得。
當然,如果為了追求純粹的異國味道,不妨嘗試用紅菜頭熬湯底,餐桌攤開一本普希金的詩集,杯中倒滿伏特加,再用老舊的收音機放一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借著夏夜蟬鳴,看著遠處高樓林立,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