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是個永遠聊不完的話題。人類對食物的追求,一開始只為填飽肚子,后來要求它帶來味覺享受,甚至希望它背后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恨不得吃得熱淚盈眶。
很多年前,當我還是個中學生,我爸每天接我放學回家。上樓梯還沒到家門口,我就已經聞到飄在空氣中的飯菜香。那種帶著愛和期盼的食物的味道,與對家的記憶一起,永遠銘刻在我心里。
每個人對食物都有其獨特的回憶。而對一個吃貨來說,當他覺得孤獨、受挫、疲憊、難過的時候,一定想美美地飽餐一頓,化悲憤為食量,又或者是,酣暢地看一檔關于美食的節(jié)目。
前不久,我的朋友給我安利一部電影《朱莉與朱莉婭》,“關于美食的,很輕松愉悅的電影!”。她說得沒錯。而且,它還讓我看見女性對烹飪的熱愛、對自我價值的不斷探索、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朱莉婭,四十歲時連雞蛋都還不會煮,隨丈夫從美國到法國后,愛上了法國美食,便下決心要將法國美食推廣到美國。后在十年烹飪過程中,她成了受歡迎的電視名廚,又歷盡千辛出版了第一本用英語寫的法國食譜《精通法國烹飪的藝術》,也將她對美食的樂觀態(tài)度傳遞給大眾。
朱莉,三十歲時在政府單位任電話接聽員。在與丈夫不經意的一次對話中,她意識到自己對烹飪的喜愛,于是定下目標:用365天的時間,烹飪《精通法國烹飪的藝術》中的524道菜,并用博客記錄心得。在這過程中,她懷疑過、崩潰過,但最終堅持了下來,收獲了無數(shù)粉絲,并受邀出書。最終,她成為一名作家,找到了人生方向。
整部電影的基調非常明亮、歡快,通過美食釋放快樂、呈現(xiàn)一種積極、熱忱的生活狀態(tài)。
我一直相信,美食屬于治愈系。
奮戰(zhàn)一天,回到家,在一粥一飯、碗勺碰撞之間,人變得溫柔,不再那么堅硬,不管對自己,還是對別人。就像朱莉所說:“你知道我為什么喜歡烹飪嗎?一天結束后,沒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但當我回家后,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巧克力中加入蛋黃、糖、牛奶,它就會變得濃稠。這真是一種安慰?!?/p>
孩提時期,一顆糖就能讓我安靜下來。而即使到現(xiàn)在,最簡單的一碗肉湯、一盤蛋炒飯或一碟炒米粉,都能給我力量。聞著香味的那一刻,我覺得一切仿佛還沒那么糟糕。
如果有一天,你想到曾在某個糟糕的時刻,因一頓飯、一碗面而安靜下來,不再對未來充滿恐懼,或許你會知道那種被食物溫暖的感覺。
這就是為什么我要寫這部美食電影的原因。
我喜歡朱莉與朱莉婭執(zhí)著地做好每一道菜、享受每一份美味,更喜歡,她們對待烹飪的態(tài)度——堅持去做一件事,哪怕有中途有一萬次想放棄的時刻,哪怕誰也不知道能走多遠,但是,自己認為值得就好。
在人生中,有哪一次,你覺得被食物治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