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觸,不論在工作或生活中,我們雖然很努力,可是不知道是方法不對還是目標不對,我們始終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標。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我們感到焦慮、沒有耐心。我們仿佛被命運所牽引,按照自己的習慣生活,即使有些習慣影響我們向前,可是我們也被它左右。大腦仿佛不聽我們的話,對事物的看法和認知造就了我們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無法突破自己。
周嶺在《認知覺醒》中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可以開發的潛力,開啟認知能力,讓自己從沉睡中醒來,就可以突破自己找到讓自己幸福的密碼。
周嶺經歷過困惑,他也曾經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看了大量的各方面的書籍,最終發現,人被自己的思維所局限,對事物的認知水平阻礙了自身的向前和發展,唯有提高認知能力才能離成功更近一步。
他通過學習發現,人的大腦由三重部分組成,隨著生物的不斷進化,從3.6億年前爬行動物演化出最初的“本能腦”,2億年前哺乳動物發展獨特情感的“情緒腦”,到距今250萬年前人類進化出的“理智腦”,“本能腦”和“情緒腦”存在的時間比較久遠,因此我們的大腦更容易被它們左右,我們生活中的決定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緒,而非理智。
我們大多時候是感情用事的,應該做的事總是被想做的事占上風。而當我們覺醒和成長,讓“理智腦”變得強大的時候,我們的理智才能戰勝本能。
因為“本能腦”和“情緒腦”強大,“理智腦”不能控制“本能腦”和“情緒腦”,只能通過智慧驅動本能和情緒。
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的,不是依靠自己的自制力,“本能腦”和“情緒腦”總能找到你自制力的突破口,靠“知識”才能夠讓自己認清自己的局限和障礙,從而有效的規避自己的誤區和盲點,讓自己更有智慧。
《認知覺醒》是給你啟示,帶來智慧的一本書。翻開這本書,走進自我覺醒的世界,打開自身的寶藏。
01
焦慮和沒有耐心會影響正向思考,因為焦慮會讓你處在一種擔憂和彷徨之中,對任何事情習慣性的擔憂,和對很多事情都舉棋不定,陷入選擇兩難的境地。
周嶺把焦慮劃分為:完成焦慮、定位焦慮、選擇焦慮、環境焦慮、難度焦慮。而焦慮的根源定義為:想同時做很多事,但想立即看到效果。當這個目標得不到滿足,我們就會產生焦慮。
焦慮仿佛是人的天性,每個人都要面對它。解決焦慮要做到以下五點:1、每次只做1件事;2、認清自己的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3、想辦法只做最重要的事;4、接受環境在局限中做好事;5、直面人生突破自己的局限。
而避免焦慮離不開耐心,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耐心,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經過磨練的,沒有耐心跟產生焦慮的根源大同小異,都是想立即看到效果,不能延遲滿足感。
實際上,社會上的成功人士,他們的延遲滿足感更強,他們更能忍受和堅持,最終克服一切困難走向成功。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復利效應顯示了價值積累的規律,比如:每個月投資100元的報酬率,當每年投資的回報率是24%時,10年后是4.2萬元,20年后是40.3萬元,30年后是350.4萬元,40年后是3015.8萬元。
由此可見,復利效應要熬過剛開始的10年,漲幅很慢,當達到20后每10年幾何倍增長。從這里可以看出成功的秘密。
如果你的目標和方向沒有錯,剛開始的努力回報也許很少,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熏習和實踐,堅持并保持耐心,過了臨界點,幾年后,事業會突飛猛進,更上一層樓。
如何擁有耐心?
首先,接納自己,當自己出現任何情緒的時候,學會與自己的不良情緒對話,對自己的內在小孩說:“我理解你此刻的情緒”,讓自己的內在小孩慢慢恢復狀態。
其次,與自己本能和情緒談判,學會延遲滿足感,與內在小孩溝通,在完成既定事項后再給予獎勵。
最后,面對困難時,能夠有耐心發現事物規律,找到解決方法,改變自己的認知角度,開始行動,找到行動的意義和好處。
焦慮和沒有耐心都是一種情緒,但同時也局限我們對事物的認知,突破自己掃除這兩項障礙,是我們開啟認知覺醒的第一步。
02
我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當遇到難題無法解決的時候,大腦陷入一片混沌,什么也不想思考,對這件待解決事情的來龍去脈沒有理順,很模糊。自己也無從決策。想不明白就不想思考這件事,想逃避。
當我3個月讀完33本書的時候,自己的認知提高了,發現對很多事情都比以前清晰了,就像周嶺說的:“人生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高手的思想更清澈,對每件事有條有理,認識思考深刻。而混沌的人對什么事情都考慮不明白不清楚,糊糊涂涂過一生,人的差別莫過于此。
人們受困于困難當中,真正的原因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難,而是對事情本身的模糊。模糊影響你的認知、情緒和行動。
我有一段時間很模糊,寫作應該往哪個方向走?想不清楚,自己制定的計劃都擱置在一邊,一直沒有行動,在舉棋不定中,聽了很多老師講課,看了一些書后,自己才慢慢變得清晰起來,所以知識和思考是消除模糊的最有效的方法。
學習知識可以消除認知模糊,看清煩惱消除情緒模糊,看清目標消除行動模糊,而在這條消除模糊的賽道上,每個人的起點都一樣,雖然這條路難走,當你突破自己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你的認知能力得到訓練,你就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03
你知道什么是“元認知”嗎?
書中定義,元認知就是最高級別的認知,能對“思考過程”進行認知和理解。元認知分為主動元認知和被動元認知。
從被動反省自己到主動反省自己是成長的轉折,當一個人主動開始持續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時,元認知開啟了,他覺醒了。
元認知的作用?
你能認識到自己在想什么?你會判斷自己的想法對不對?你應不應該這么做?你能夠反思自己的錯誤,并做出更正確的選擇,反思自己的行為不偏離正確的軌道。
如何實現元認知能力?
首先,學習前輩的經驗和智慧,并反思自身的行為是否正確。
其次,從自身的經歷中獲取財富,比如吃過一次虧就會增長教訓不會再吃第二次虧。
然后,通過直覺,直覺是第三靈感。比如看一本書,憑著直覺和作者在書中的啟示,找到另一本書,正是自己需要想看的書,能夠解決當下問題的書,冥冥之中仿佛有人在指引你,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覺。
接下來,通過冥想提高元認知能力。就是監控自己的注意力,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地方。
消除焦慮和沒有耐心,消除模糊和提高元認知能力,是我們進入認知覺醒大門鑰匙,我們只有知道了這些概念,我們才能夠更深入的理解改變認知的原動力。
每個人都是一個寶藏,而我們的很多寶藏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并開啟,《認知覺醒》讓我們找到自己的寶藏,突破自己的認知局限,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讓我們更早的認清現實、開始行動,向夢想進發。
老舍說:“真認識自己的人,就沒法不謙虛,謙虛使人的心縮小,像一顆小石卵,雖然小,但極結實”。
人貴在能看清自己,看清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認知能力提高了,覺醒了,才能看清這個世界。
作者:不惑青蓮,自由撰稿人,專注自媒體。不定期發表讀書相關文章,分享閱讀的收獲。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點贊,后續我會創造出更多的作品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