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戀是同班同學,十幾年過去,現在回想起來很多細節不記得了,但是最終分手的導火索我記憶猶新——他有一周(也許是兩周)沒聯系我。
我當時覺得,這么久不聯系,肯定是不愛了,如果兩個人十分相愛,怎么會不想你,怎么能忍住不聯系?
近幾年我一直在認知自己,直到今天我看到這本書,美國心理學家亞歷山德拉·H.所羅門所著的《一生的親密關系》,我知道在那一場戀愛中,我是有問題的。
01 自卑
我家是農村的,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工資卻十分微薄,后來因為蓋新房,花掉了所有積蓄,借來的負債還了好多年。
那幾年我要騎自行車去上小學,車子是父親替換下來不用的,我個子小,腳只能伸在橫梁下面蹬,那時候我看到同學們騎的小自行車,我會覺得很窘迫,特別是在班主任讓把車子排整齊的時候,我的大車就格外扎眼。
這種自卑不是因為家庭條件多懸殊而產生的,我嚴重到哪怕比我強一點我都會自卑,同時這種自卑又是我變得特別自尊心特別強。
那個男生家庭條件當然是比我家好的,從一開始,我的自卑就一直在作祟,我會想我不配,我不值得?直到那一段時間沒有聯系,我想大概是這樣的吧,于是堅決和他分手了,不留余地。
即使后來我想到以后的喜怒哀樂再與他無關,半夜突然哭出聲來,我也不會告訴他,是那種因為自卑而產生的強烈自尊心,讓我不允許。
02 不敢表達
小時候我母親因病去世,很快父親給我娶了后媽,那時不大的我看到周圍的人的眼光,有好奇,有憐憫,我便知道我的家庭是一種另類的存在。
我是后媽,雖然對我照顧得無微不至,但是我不能撒嬌不能任性,我要更懂事甚至是討好,所以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隱藏自己的感情,喜歡吃的東西喜歡玩的玩具,從來不會說也不會去爭。
那段感情也是一樣的,我不會跟他說我有多喜歡他;我也不會問他,最近為什么沒聯系;我更不會告訴他,我很想他。
這些我不會說,我說不出口,從小形成的意識就是如果求而不得那我就不求,所有的情緒都埋在了心底。
03 害拍被嫌棄
那一年男朋友的備選人里,其他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我選了那個家里拿低保的。
家人朋友都十分不解,我說我們這也是“門當戶對”,其實只有我自己知道在他面前我沒那么自卑了。這才是重點。
我不怕窮,我想相信只要我們努力,日子總不至于太差,但是我怕的是心中的枷鎖。
但是我低估了自己或者說我對我自己對過去并沒有做到全面的認識
我還有逆鱗,比如哪天他說衣服為什么扔得這么亂,家里衛生不能打掃得好一點嗎?
每到這時候我立馬就火了,你的標準高你來干啊,看不上我干嘛要娶我?
后來我明白那是因為我從小還有一種情緒——害怕被嫌棄
雖然后媽對我真的好,但是心底的不安全感還是一直有的,我努力討巧賣乖,就是害怕被嫌棄。
寫在最后
作者在書中說“沒有人受到的傷害是無法治愈的”,“最勇敢和最好的選擇是審視自己,了解自己,讓自己不斷成長”,我慶幸有一顆不斷探索學習不斷進步的心,讓今天的我敢于直面內心,勇敢的面對問題。
如果早一點讀到這本書,也許在年輕時我也可以敞開心扉勇敢去愛,在選擇時會讓自己壓力小一點生活更輕松,或者婚后少幾次吵架,再或者吵架時能第一時間知道我們吵架的根源在哪里,少一些傷害?
一段親密關系中,找出事情的原因,比處理事情的技巧更重要,因為有些軟肋如果不解決,就會伴隨我們一生,甚至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本書從對根源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識的建立,到自我表達和自我延伸,四個方面全面的闡述了如果對待一段親密關系,有對自我的剖析,也有對事情的處理技巧,如果在生活中你也感到迷茫,推薦大家讀一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