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
? ? ? 《靜悄悄的革命》封面設計簡單,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閱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我們交流著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著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獲頗豐。?
? 一、建立“靜悄悄”而又不乏活力的課堂
作為一名一線的數學教師,回顧我們所欣賞的或者說是所追捧的一些名優課,都是以“熱熱鬧鬧”的課堂為主。有很多課可以說是一些“表演課”,教師學生和觀課的老師歡笑一場。沒錯,熱鬧的課堂氛圍,活潑的學習氣氛,是學生愉快學習的一種表現。觀課之后,靜下心來想一想,在熱鬧的背后,學生究竟學到了多少知識?他們的收獲,他們的學習所得是否和課堂的熱鬧程度成正比呢?
在香港協作交流的一年,我先后參觀了幾十所香港的中小學,感受到了香港孩子營造的一個安安靜靜,能夠讓他們真正靜下心來學習的空間。對比我們內地的學校,那種看似民主而喧嘩熱鬧的環境,禁不住要思考,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細細地品味這“動”“靜”兩字。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結束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生需要的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確規定、熱熱鬧鬧的學校。”
佐藤學教授筆下的“靜”是指這一場教學改革并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革命,而是“從一個教室里萌發出來的,是植根于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靜悄悄的革命”。課堂,不應當追求那種舞臺演出的效果。課堂,需要熱烈的氣氛,也需要靜靜思考的氛圍,一切,要從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出發。有一種需要,叫“靜悄悄”,此時無聲勝有聲。“靜悄悄”是一種學習環境,是教學改革發生過程的一種狀態;而“活力”指的是學生學習和教師工作的一種狀態。如果我們能很好的將之聯系起來,一定能在課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獲。
二、學會傾聽
佐藤學教授在《在靜悄悄的革命》中寫道: 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能力的話,那么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
回顧自己從教24年走過的歷程,剛開始往往只注意追求完美的教學設計,在一節課中以教師為中心,而忽略學生的發言,或者希望學生的發言能夠順著自己的教學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斷,尤其是公開課更是如此。遇到一個屬于自己預設問題的回答就很快走教學程序了,根本沒有去進一步肯定學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了他們內心的所思所想。
隨著教學年齡的增長,慢慢也就靜下心學會傾聽。在我面對學生時,從眼神、語言、表情和身體姿態各方面,充滿關注和期待,這對學生是無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心靈交融的課堂意義就在于,它能點燃學生和教師智慧的火把。慢慢我的課堂重心也開始轉移,“以學為中心”的理念深深影響著我。常言,上課要聽講。“聽”與“講”是分開的,也是結合在一起的。聽,是接受信息;講,是輸出信息。聽講,就是要先聽再講。聽他人怎么說的,怎么想的,再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他人講得不正確,聽完可以補充;如果他人講得不正確,聽完可以糾正;如果他人講得精彩,聽完可以贊許、鼓勵與賞析。“在課堂上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能做到與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而不是以群體為對象進行談話。在對話過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情感與學生的身體動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這樣,課堂中學生“發言和發言之間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聯系才能產生出來”。真正的傾聽其實就是理解,不要只看學生發言的表面意思,而要認真仔細地去傾聽他們的發言,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復雜想法。對此,佐藤學教授的比喻非常有趣而又恰當,他把學生發言和教師傾聽比喻成投球手和接球手的關系,如果教師能準確無誤的“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并能與那些傾心“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那么,教室里的“投球”將成為一件愉快的事情,學生也會因此更深入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 賁友林老師說:“課堂教學,是藝術作品;教師,是有藝術追求的。但課堂教學藝術,并不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自我表現的藝術,而是教師如何組織、引導、促進學生學的藝術。”讓我從自身做起,從自己的課堂做起,以自己的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
? ?
2017年8月張新蔚寫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