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的學習可以說是大開腦洞。此前所學的育兒書都是諄諄教導各位父母:你們的言行對孩子有著非常非常重大的影響,所以一定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受到愛,讓孩子從小獲得豐盈的愛,這對他一生都有著重大的影響。所以,難免會在平時患得患失,老是擔心自己給到孩子的夠不夠,對不對,生怕走錯一步便是深淵。但是聽完這一周的課,讓我確實松了一口氣。父母是應該為孩子的成長負責任,但我們也是凡人嘛!不求做最完美的媽媽,只要做”足夠好"的合格媽媽。
對于孩子的成長,父母和孩子所處的環境,起著不同的作用。
父母對孩子最重要的影響是基因遺傳,而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影響甚微。作為孩子,他最重要的任務是如何成為成功的孩子,而不是成為父母希望他成為的樣子。孩子需要向他的同伴學習,而不是向父母學習,這也是物種進化的要求。如果孩子只能復制父母的樣子,那么父母做不到的,他也一樣做不到,那么孩子也無法了解更多的新思想,也無法學習更加契合變化中的新環境。
因此,作為父母,一方面應當允許孩子與自己不同,只需要當一名盡職盡責的“麥田守望者”,不讓奔跑的孩子掉進懸崖;另一方面,盡量在你還能夠影響孩子的時候,為他營造好的外部環境:好的伙伴,好的同學,好的學校氛圍,好的老師。
孩子需要通過學習如何與同伴相處,來習得未來融入社會的能力。在孩子的世界中,有孩子自己的規則。重要的規則有兩條:
一是多數裁定原則:當某人的行為與群體中大多數成員的行為不一致的時候,這個人必須改變自己的行為。因此,對于孩子來講,保持和孩子群體的步調一致是十分重要的。作為父母,要明白孩子群體對孩子的重大影響力,盡量為孩子創造加入正能量群體的機會和環境。
二是啄食次序原則。啄食次序是指群居動物通過爭斗取得社群地位的現象。所以父母應該關注孩子在孩子群體中,所處的“社會地位".處于孩子群體底層的孩子,不會被其他孩子尊重,這會對孩子的自尊心帶來極大的打擊,可能會自尊水平很低,而且不安全感永遠不會消失。因此,孩子有多少朋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是不是被整個群體排斥。當孩子遭到同齡人的欺負時,父母的介入也需要把握一個度:既要給孩子指出明確的不可逾越的界線,又要充分尊重孩子們的規則,這才有助于孩子們解決自己世界里的問題。
一般成年人對孩子群體的影響力并不大,只有一種成年人例外,那就是老師。老師可以擔當孩子群體的領導者角色。領導者可以通過三種方式影響群體:通過影響大多數人,影響某一個群體的行為規范,比如成員的態度和適當的行為;領導者可以決定某個群體的界限,即我們是誰,他們是誰;領導者會明確某一個群體的自我印象。如果能夠用積極的刻板印象激勵一個群體,就能通過自我暗示,鼓舞團隊的士氣。老師可以通過這三種方式,將整個班級的孩子凝聚起來,打造成一群特立獨行,斗志昂揚的人。希望能夠為孩子找到"A小姐”那樣的老師。
綜上,父母能夠幫助孩子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幫著孩子找到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最好還能找到和他們一樣玩得來的小伙伴們。一定要趁早,在你對孩子的影響力還足夠的時候。
孩子是暫居在家里的小客人??傆幸惶欤麄儠x開我們。趁著他們還在,放下我們那顆焦慮的心,珍惜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