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周閱讀的主題是“家庭關系”中的“子女教育”,這個話題在第一次寫讀書筆記的時候提過一丟丟,今天就繼續就本周的精讀書朱迪斯·哈里斯的《教養的迷思》,來談談書中顛覆我們教育常識的觀點吧。
? ? ? ? 這本書在講你以為你自己知道的領域,但卻是以一種完全不一樣的觀點(盡管閱讀之初它的觀點會給人以違反直覺的感覺)。全書主要圍繞一個問題進行探討: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也是該書的副標題)對于這個問題,一般人可能都會不假思索的說,會呀,不然我們大部分的家長朋友為什么要花費大量精力去研究育兒理論,子不教父之過嘛。可是,真的是這樣嗎?而且很多精神分析或者教育理念也指出,如果一個人出現了問題,一定是父母的教養出了問題。這,是真的嗎?這么說有足夠的科學依據嗎?
? ? ? ? 1995年,這本《教養的迷思》的作者朱迪斯·哈里斯在心理學權威期刊《心理學評論》(Psychological Review)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她在論文的開頭寫到:
? ? ? ? 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長久影響嗎?
? ? ? ? 本文在考察了相關證據后,得出的結論是:沒有。
一、“教養假設”是錯的
? ? ? ? 我們平常聽到很多育兒專家說,影響孩子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長的教養方式。哈里斯認為,這種觀點是錯的。你可能會覺得很吃驚。常識似乎在告訴我們,如果父母充滿了愛心,孩子就會更有安全感,就會成長為更自信、更友善的孩子;如果父母多跟孩子說話,多陪孩子讀書,孩子就會變得更聰明,在學校里就會更愛學習,學習成績就會更好;如果父母對孩子要求更嚴格,孩子就會更少闖禍;如果父母對孩子誠實友善,孩子同樣也會誠實友善——難道不是這樣的嗎?而且,我們身邊確實有很多好的父母帶出來了好的孩子,也有很多糟糕的父母,帶出來了糟糕的孩子。
? ? ? ? 哈里斯把“父母的教養影響到孩子的人格”這一觀點稱為“教養假設”,認為這是一個典型的混淆了相關關系和因果關系的觀點。A和B之間有相關關系,并不一定意味著A決定了B。如果父母的教養和孩子人格養成是因果關系,那么反過來,怎么解釋孩子影響到了父母的教養方式這種情況呢?有個笑話說,有人跟一個老師講,要對她班上的一個問題兒童好一點,因為這個孩子的家庭是破裂的。這個老師說,我完全理解,哪個家庭攤上這樣的孩子,都會破裂的。這個笑話有點刻薄,不過道理確實是這樣的:父母對待不同的孩子,很可能會有不同的態度,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是雙向的。
? ? ? ? 既然這二者不是因果關系,而是相關關系,那么對于“孩子的人格養成”有沒有更重要的影響因素呢?
? ? ? ? 有。
? ? ? ? 很可能是由于基因:如果父母的基因都是樂觀的,那么孩子也遺傳到了樂觀的基因,因此,你看到父母和孩子都是樂觀的。或者,也可能是由于外在環境:比如,這一家住在一個很開放、樂觀的社區,社區里人人都很開放、樂觀,這樣的外部環境也影響到了這個家里的父母和孩子。
? ? ? ? 讓我們整理一下思路。影響子女成長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先天的基因,第二個是后天的環境。父母對孩子有沒有影響呢?當然會有影響,但是,父母對孩子最大、最明顯的影響,是通過基因的遺傳。基因的影響毋庸置疑,幾乎是沒有爭議的,那么在后天的環境因素中,又可以分為家庭環境和家庭之外的環境,比如學校、社區等。那么,哪一種環境因素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呢?
二、家庭環境vs家庭外環境
? ? ? ? 按照育兒專家的說法,家庭環境更重要。這是真的嗎?我們可以通過對照實驗來觀察以下兩個例子:
1、移民家庭
? ? ? ?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在很多移民家庭里,父母作為第一代移民,講的英語是帶口音的。但是,子女作為第二代移民,很小的時候就到了美國,他們往往能講一口流利的英文。在移民家庭的例子中,有家庭因素,也有家庭之外的社會因素。如果家庭因素是更重要的,那么,孩子講的英語應該更像父母講的英語,也應該帶著濃厚的口音,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在這個例子中,家庭之外的社會因素顯然是更重要的。
2、雙胞胎
? ? ? ? 雙胞胎一直是心理學家非常喜歡的研究題目。我們都知道,同卵雙胞胎之間的性格非常相似,但是,即使是同卵雙胞胎,也會多多少少存在一些性格之間的差異。有一些同卵雙胞胎出生之后,一直跟著親生父母長大,也有一些同卵雙胞胎被不同的家庭領養。這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讓我們去觀察在不同家庭養大的雙胞胎和在同一個家庭養大的雙胞胎,看看他們有什么不同。
? ? ? ? 如果說家庭環境是很重要的,那么,在控制了基因的影響作用之后,我們應該看到,在同一個屋檐底下長大的同卵雙胞胎性格相似之處,會大于在不同的領養家庭中長大的雙胞胎。但事實并非如此。無論是在同一個屋檐下,還是在不同的領養家庭中長大,同卵雙胞胎之間的性格差別不會有變化。換言之,決定他們性格差異的最顯著原因是基因,而不是家庭環境。我們也經常看到,在同一個家庭中,如果有親生的子女和領養的子女,這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相似度。但長大成人之后,親生子女和領養子女之間的性格相似度幾乎為零。也就是說,家庭環境的影響徹底消失了。
三、孩子的法則
? ? ? ? 那么家庭外的環境怎么影響孩子呢?哈里斯認為,一個小孩在家庭里面,也許會學到一些行為特質,比方說對著父母很聽話很乖巧,但是也許一把他丟到學校,他會變得非常兇殘,非常兇暴。為什么呢?因為到了學校,那是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也就是說,她認為人格在不同的處境底下會出現不同的面相,它不一定保證一個人在任何場合任何處境都有人格的一致性。這就說明了為什么我們看到很多人在家里面一副模樣,在外面一副模樣,這就是我們很多時候會詬病,說他這個人啊表里不一、內外不一,其實不是,而是一個正常的狀態。
? ? ? ? 比方說我們看意大利黑社會電影,你會注意到,里面那些黑手黨兒子,哎呀回家一看到媽媽怕得不得了,非常孝順,媽媽一說回來吃意大利面,統統回來吃。問他誰做的意大利面最好,媽媽。但是一出門口,看誰不順眼,一槍就把他斃了。
? ? ? ? 為什么孩子在家里和在家庭之外的行為會有差異呢?因為,人在一種情境中學得的技能不一定可以直接應用在另外一個情境中。人是一種群居動物,人是要區分我們和他們的。一個群體要是想更加團結,就會對外排斥。在孩子們看來,我們大人是一群望而生畏、不講道理的奇怪的物種。所以,你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孩子群里經常會發現挑戰成人的小動作。在孩子群里,最酷的行為就是敢于挑戰成人的權威。
? ? ? ? 對孩子來講,最重要的是如何融入同齡人,而不是學會成為一名成年人。父母在家里教的,只能用于家里。到了學校里,孩子還必須自己學會另外一套行為模式。當孩子模仿父母的行為時,他們并不是不分好壞,照單全收,他們是非常謹慎的。只有當他們父母的行為與社會上其他人的行為一致時,他們才會模仿父母。
? ? ? ? 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盡快成為集體中合格的一員。越是長大,他們對兒童群體的認同感和忠誠度就越強烈。父母看到孩子們慢慢和自己疏遠,總會覺得心里難受,但是家長朋友請記住:孩子們的未來不取決于父母有多愛他們,而取決于他們與集體中其他成員能否和諧相處,尤其是和同輩人的相處,因為他們要和同輩人一起生活一輩子。
? ? ? ? 在孩童時期父母有選擇孩子同輩的權利。環境和同伴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所以我們說古時候的“孟母三遷”,今天的“學區房”的火爆,也是有道理的。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會隨著他們的年齡增長而縮小。對于小孩子,父母幾乎能夠控制他們交什么樣的朋友。但是,等到他們到了十幾歲的時候,進入青春期之后,你就不可能再控制這些孩子了。
? ? ? ? 我們不要期待改變自己的孩子,孩子跟父母也是朋友的關系。父母不可能賜予孩子在社會上的自尊和地位。你不能指望通過給予孩子柔情蜜語,讓他去抵擋外面世界的尖酸刻薄。認為自己是父母心肝小寶貝的學生,不一定在同齡人中有更高水平的自尊心,因為自尊是一個人在群體中地位的因變量。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路,你不可能替孩子走他或她自己的路。焦慮的父母只能讓孩子感到更加緊張。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你的生活也需要時間。
? ? ? ? 孩子是父母家里暫住的小客人。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我們。趁著他們還在,讓我們珍惜在一起的時光。你會在睡前給小寶貝講一個童話故事,那只是因為你想要體會這種互相依偎的美妙時光,跟他或她的性格成長、大腦發育,一點關系都沒有。
? ? ? ? 人生是一場冒險,要為一個孩子擔起指導人生的責任更是風險巨大。所以哈里斯認為,所有的育兒理論,甚至是成人生活手冊,其實都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無法作為絕對遵循的金科玉律。至于運用本書的理論,為人父母者最可能需要做的,是讓自己身處一個好的團體,為孩子選擇一個好的團體(好好攢錢買學區房吧,手動微笑)。
? ? ? ? 人生,以及由無數個世世代代的人生組成的社會,實在是復雜和麻煩,麻煩讓我們總是希望找到一種理論去解釋進而解脫,但復雜又讓這成為不可能。最后還是得返璞歸真,順其自然。所以家長們,請你們莫焦慮,慢慢來。
四、朱迪斯?哈里斯
? ? ? ? 最后給大家介紹一下作者朱迪斯?哈里斯。哈里斯是一個非常不平凡的人物。
? ? ? ? 當看到她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康奈爾大學有一位教授給哈里斯寫信,就問她:你是一個學者嗎?還是一個臨床醫生?還是一個有撰寫突破性學術論文愛好的失業的煉鋼工人?
? ? ? ? 哈里斯回答說,如果要讓她來選,她覺得自己更像失業的煉鋼工人。哈里斯確實沒有工作,她不是什么大學教授,她是一位全職母親。她在37年前就被哈佛研究所退學,也完全沒有做實驗的環境,而且是個家庭主婦,副業是以她的學位和專業知識去寫大學的入門教科書。
? ? ? ? 為什么她沒有辦法好好上學或者繼續她的學術生命呢?這是因為她患有一種嚴重的先天性疾病,只能在帶孩子之余從出版社那里領了個活兒,撰寫兒童心理學的教科書。我們知道,凡是幫這種學科寫教科書的人,她必須要閱讀很多很多基礎文獻,最新研究等等。在閱讀這些東西的時候,她慢慢發現,她要寫的這些教科書,原來在傳遞一些錯誤的觀點。
? ? ? ? 這些錯誤的觀點她為什么說它是錯誤的呢?比如說教養,也就是父母會對子女造成影響這樣的觀念,她發現其實不符合大部分研究的實際數據,而且這些研究常常會自相矛盾。她于是在《教養的迷思》這部著作里,推翻學界盛行50年的理論,她認為孩子其實受到同伴的影響比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影響更大。
? ? ? ? 從《教養的迷思》這本書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哈里斯的學術風格:雖然帶著一個不完全嚴謹的腔調,但是又很細密地去搜尋各種她找得到的論文、材料、實驗報告,找出里面的錯處、找出里面矛盾的地方。因為她不能夠親身地做實驗,所以就看人家的實驗,在人家的實驗里盡量找出有利的地方,建構自己的理論。
? ? ? ? 她讀了很多相關文獻,帶孩子又是一種親身的實踐。哈里斯對照著來看學術研究和自己的實踐,發現理論和現實的差距很大。這才啟發她寫了那篇引起轟動的論文,這位家庭主婦的思辨能力真是讓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