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合并,逐漸對學生有所了解。
最難轉化的竟然是一個并不起眼的男孩。學生有問題,一般老師談話教育或者鼓勵教育一番就差不多了。但是,這個學生是怎么都轉不過來。男孩的母親身體殘疾,右腿截肢。雖然戴著假肢,但是每次送孩子都需要拐杖。我們本以為這樣家庭出來的孩子應該知道照顧母親,但是恰恰相反,課堂是這個學生總是想盡各種辦法出洋相。老師的鼓勵,無效。老師的批評,無效。作業上的字,壓根看不清。明明是可以把字寫好的,但是就不。
我原來班級中也有這樣的一個孩子。母親賣水果,總是認為自己的水果比孩子重要。兩個孩子一個也沒有教育好。壓根是不管不顧。
教育,是老師家長和學生配合才能完成的合作活動。這里面少了誰,都做不好。不管你有什么樣的困難,只要是缺少了關鍵要素,就一定會出現教育的問題。
很多家長依賴老師,試圖把自己從教育之中撇出來。老師是要保證教育質量的,因而會有很多地方需要家長的合作和配合。
打個不是很恰當的比方,孩子生病到醫院治療,家長不但需要花錢還需要陪伴,直到孩子的身體健康為止。假如家長轉身就走,醫院真的會幫你無償治療嗎?家長是對孩子健康負責任的。孩子到學校學習是一個道理。家長也是要對孩子的學習負責任的。有的家長說,你們老師管的干嘛的?這就涉及了一個分工問題了。老師統一講解知識,也能部分地因材施教。但是,一定做不到全部都因材施教的。只有騙子才會說這樣的話。
很多農村上學的孩子,正是因為缺乏了這樣的照顧,所以成績非常不理想。可怕的問題是,本來是學生不想學習,家長不想管理,然后大家在誰管理學生的問題上發生了沖突,最后老師心灰意冷。形成了:學生不想學+家長不想管+老師不想教的場面。
階段1:學生不想學。老師分身乏術,尋求家長合作。
階段2:家長不想管。家長尋找理由,拒絕教育合作,老師工作受挫。
階段3:老師不想教。教學難度增大,管理難度增大,老師放棄努力。
想學習的孩子,倒霉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