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前后,能畫出有序排列的事物形象
能夠抓住事物的特征及形象
四歲的孩子就可以清楚的區別一種事物和另一種事物的形象、性質等的不同。狗,雞,鴿子,麻雀等都能夠各自區分。但是他們卻完全不關心自己畫中這個東西和那個東西之間的關系。不僅是不關心,而且由于他們只是畫自己印象深刻的那部分,所以畫人物時就畫成了頭足人像。
孩子到了五歲左右,漸漸明白了各種事物各自具有的特征。他們明白了,人是長有頭,脖子,肩膀,肚子,腿,膝蓋的東西。同時也明白了這些事物之間的關系,因此不會再像四歲的孩子畫的頭足人像那樣,直接從腦袋上畫出手來。不僅如此,五歲左右的孩子還明白了人是穿著衣服的,于是開始畫起了穿衣服的人物。
按照興趣來畫畫
盡管如此,孩子畢竟才只有五歲左右,還不能把事物之間的關系恰到好處的在繪畫中表現出來,由于他們只按照自己認識到的去畫。他們感興趣和關心的食物,所以有時盡管知道人是長著耳朵的,但還是會按照當時的興趣不畫耳朵。因此,如果此時媽媽問道:“沒有耳朵嗎?”孩子會因為對耳朵不感興趣而不畫耳朵,媽媽的話也就不起作用了。
不是按照自己看到的,而是按照自己認識到的,只畫自己感興趣和關心的食物。這種現象是從4~8歲左右孩子繪畫的特點。我稱之為“感覺的寫實主義”。這種傾向一直會持續到孩子九歲左右的繪畫轉化期。
五歲半后,用基底線表達關系
基底線的登場
孩子五歲半以后到六歲左右開始對事物之間的關系逐漸有了興趣,比如孩子對捉迷藏的游戲感興趣,一般是在五歲左右。這是一種建立在捉和被捉關系的游戲,明白了剪刀石頭布之間的關系,孩子這時候開始能玩石頭剪刀布游戲。
孩子開始能夠理解各種各樣的關系,我們也能夠看得到孩子在試圖用繪畫來表達這些關系。我們以表示地面或水平面的線條——基底線為例。一條橫著畫的線條,就有了地面上和海水中的分界,他表現的是一個世界。基底線成為了把事物之間的關系轉換至二維平面世界的秩序建立的基礎。從4~5歲的商品目錄式的羅列(一維空間的并列表達方式),開始過渡到“系列化的表達方式”。
因此,在這段時期欣賞孩子的作品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聽聽孩子講述畫里的這種關系。在孩子2~5歲半的那段時間,我們只要問孩子:“這是什么?”就可以了。而到了現在這個階段,我希望家長仔細地問問孩子:“”誰?在哪里?在干什么?”為了讓孩子能畫出更多的故事情節,家長請盡量去豐富孩子的生活吧。
這本書是2010年11月第一次出版的,也就是作者寫這本書大概是十多年前,其實我發現現在孩子的認知水平一定是比十年前有發展的。所以,在看這一部分,關于基底線的出現在五歲半,對照女兒的畫,其實她在四歲前就已經出現了。而且目前她的講述里面也自己會講述比較連貫的故事,盡管很多時候還是比較亂,當然這都再正常不過了。其實,拋開這點不說,大人多傾聽孩子講述自己的畫,還有帶孩子豐富生活,一定是所有階段都需要父母去做的。嗯,對于孩子繪畫這件事,就是少說多聽,豐富生活,多些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