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管理是把握重點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領導決定什么是重點后,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他們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覺、情緒或沖動左右。
重要之事絕不可受芝麻綠豆小事牽絆。
四象限法則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并且有一定的了解。四象限法則就是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習慣三首次提出,僅憑借四象限法則,《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就是必讀的。
四象限法則是第四代時間管理理論,通過事情的重要OR不重要,緊急還是不緊急,分成了四個象限。
第一象限事務既緊急又重要,需要立即處理,通常被稱為“危機”或“問題”。如果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第一象限,結(jié)果就會:壓力大,筋疲力盡,被危機牽著鼻子走,忙于收拾殘局。
第三象限事務屬于不重要但很緊急的類型,比如某些電話,某些會議,迫切需要解決的事務,公共活動等。如果過分關注第三象限,結(jié)果:急功近利,被視為巧言令色,輕視目標和計劃,缺乏自制力,人際關系膚淺。
第四象限是既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務,比如說瑣碎的工作,消磨時間的活動,令人愉悅的活動等等。如果把絕大部分精力放在第三四象限,那就是不負責任的生活,工作會被炒魷魚,生活可能需要依賴他人或社會機構(gòu)。
高效能人士總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象限事務,因為不論是否緊急,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他們還通過花費更多的時間在第二象限事務來減少第一象限事務的數(shù)量。
第二象限事務包括建立人際關系、撰寫使命宣言、規(guī)劃長期目標等等。人人都知道這些事很重要,卻因為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輕。偏重第二象限事務的結(jié)果:遠見,平衡,自律,自制,很少發(fā)生危機。
勇于說“不”,讓自己的精力放在第二象限事務。把精力放在第二象限不主要靠自制力,而是內(nèi)心的堅定,只有內(nèi)心堅定了才能拒絕第三、第四象限事務的誘惑。由至誠的信念和目標出發(fā),基于原則和個人宣言,你會樂于把時間花在第二象限,不需要強制給自己制定任務,然后必須去完成,這樣不符合習慣一的積極主動。而是要享受第二象限的每一件事務,由內(nèi)而外的去接受它們,去完成每一件第二象限的事務,才是一名高效能人士的正確習慣。
那么如何把四象限法則付諸于行動呢?六字方針:六標準,四步驟。
標準一:和諧一致,與個人使命宣言,角色目標,工作計劃和諧一致。
標準二:平衡功能,每個角色的重要程度要平衡,某方面的成功,并不能補償其他方面的遺憾。
標準三:圍繞中心,以7天為一個中心,定制目標計劃。
標準四:以人為本,個人管理的重點在人,不在事。必要的時候需要遷就人的因素,犧牲個人效率。
標準五:靈活變通,管理方法并非一成不變,視個人作風與需要而調(diào)整。
標準六:便于攜帶,隨時可以參考修正,在這里推薦印象筆記。
步驟一:確認角色,把自己的關鍵角色寫下來。比如說:個人,配偶,兒女,父母,工作,鄰居,朋友等等。
步驟二:選擇目標,把下周計劃作為你的目標,最好讓這些目標與你的使命宣言相關聯(lián)。
步驟三:安排進度,為每一項目標安排具體的時間。
步驟四:每日調(diào)整,根據(jù)突發(fā)事件、新的機會對每天的事務進行調(diào)整。
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象限,勢必第三、第四象限的事務就需要授權(quán)下去。授權(quán)分兩種,一種是指令型授權(quán),一種是責任型授權(quán)。
指令型授權(quán)就是讓別人“去做這個,去做那個,做完告訴我”。
責任型授權(quán)則完全不同,這種授權(quán)要求雙方就以下五個方面達成清晰、坦誠的共識,并作出承諾。
預期成果,雙方都要明確并理解最終的結(jié)果。
指導方針,事先告訴對方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和障礙,避免無謂的摸索,但不要告訴做什么。不加約束的放任,其最終結(jié)果只能是扼殺人們的能動性。
可用資源,告知可使用的人力、財物、技術(shù)和組織資源。
明確獎懲,明確告知評估后的結(jié)果——好的和不好的。
以第二象限事務為中心的思維方式,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和授權(quán)對他人進行有效的管理,,從重要性而不是緊迫性來觀察一切事物。
下圖是我根據(jù)習慣三要事第一做的第一周的計劃安排和介紹,部分內(nèi)容打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