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21】
一個成功的人必定是有良好控制能力的人,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面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對手,有時候采用何種手段已不太重要,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至關重要。
當然,控制情緒并不是說要把自己改裝成沒有情緒逆來順受的慫包,過渡壓抑只會適得其反,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良好的控制自我就是不要凡事都情緒化,任由情緒發展,而是要適度控制,懂得把脾氣調成靜音模式,不動聲色地解決問題。
有一次,著名作家哈里斯和朋友在地攤買報紙,朋友很禮貌地對老板說了一聲謝謝,但對方卻面無表情,一語不發。
“那家伙的態度可真是太差了!”哈里斯憤憤地說道。
朋友回道:“他總是這樣的”
“那你為什么還對他如此客氣,還每天買他的報紙?對于這種不禮貌的人,我們大可不必如此。”
朋友卻說:“哦不,我可不要讓他來決定我的情緒。”
對于一個心智成熟的人來說,總是會將自己的情緒掌控在自己手中,而不是把它交到別人的手里,為別人的錯誤代言。只有這樣,才不會因為情緒失控而做出失去理智的事。
1960年,著名心理學家瓦特.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的幼兒園進行了這樣一個實驗:
一群兒童依次走進一個空洞洞的房間,在房間最顯著的位置,米歇爾為每個孩子放了一顆軟糖。
接下來,測試老師對每一個孩子說:“誰能堅持到老師回來時還沒把這顆軟糖吃掉,誰就可以得到另一顆軟糖作為獎勵。但如果老師還沒回來你就把糖吃掉的話,你就只能得到這一顆軟糖了。”
實驗結果發現:有些孩子自我控制力差,老師不在,受不了糖的誘惑,就把糖吃掉了。而另外一些孩子,則牢牢記住了老師的話,認為自己只要堅持一會兒,就可以得到兩顆糖。于是,他們盡量克制自己。他們并非不愛吃糖,卻努力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有的唱歌、有的蹦蹦跳跳、有的干脆離開座位不去看那顆軟糖,一直等到老師回來。就這樣,他們得到了獎勵——第二顆軟糖。
研究者把孩子分成兩組:能夠低檔住誘惑、堅持下來得到兩顆軟糖的孩子,和不能堅持下來只能得到一顆軟糖的孩子,并對他們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調查。
結果發現,長大后,那些只得到一顆糖的孩子普遍沒有得到兩顆糖的孩子取得的成就大。也就是說,凡是小時候缺乏控制力的,無論他的智商如何高,其成功的幾率都很小;反之,那些小時候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尤其能夠通過轉移注意力來控制自己的孩子,往往能夠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由此看來,在決定人生成敗方面,人的非智力心理素質的作用常常超過智力因素。一個高情商的人,是一個能夠成熟地調控自己情緒和情感的人,同時他也就具備了調節別人情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