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1賈誼(上):革命先行者,為漢文帝「不流血革命」畫藍圖
賈誼--年輕人的熱情和力量
前言
屈原在汨羅江殉國一個世紀之后,漢朝有位年輕人準備去長沙擔任太傅。經過蕭瑟的湘水,投書憑吊屈原。不過二十出頭,就這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哪可能長命百歲呢?后來果然在31歲去世了。
只活31歲的人,能做些什么呢?他建議中央政府收編全國的行政和軍事權力,廢除秦朝的殘酷,用禮義和寬厚施政,讓農民休養生息;廢除秦朝的奢侈,全面節能省碳,讓農業生產抬頭。
這年輕人的氣質非常年輕,有話就說而且非說不可。不過是一個年輕人的建議罷了,卻振振有詞,開創萬言書的先河,讓全國震驚,讓皇帝動容。不過是一個年輕人的建議罷了,卻形成「西漢第一鴻文(大作)」。觀察敏銳,思考深刻而順暢,氣勢多么旺盛哪,造就出一個先知先覺型的大思想家、大政論家。
為什么不能含蓄或滑頭一點呢?抵觸既得利益,激起同姓王集團(王爺、宗氏)和豐沛故人(侯爺、淮泗同鄉)的杯葛,年輕人注定要有志難伸了。但他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論,為西漢帝國奠定基礎,幫助神州收拾秦末漢初的殘破,走上頭一個顛峰。
只活31歲,卻發揮上帝賦予的真誠和能力,散發出你我沒見過的光芒,達到你我一輩子無法達到的境界。
本文
天才兒童
賈誼是河南洛陽的天才兒童,精通諸子百家思想,從智商到文筆都絕對驚人。消息傳遍河南,被召喚到郡政府。郡守是個優秀的官員,政績睥睨(讀「必逆」)群倫,但他搞不懂世界上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年輕人,分不出對賈誼是欣賞還是仰慕。
漢高祖和惠帝死后,呂后家族把政權幾乎全面接收了,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和灌嬰這些豐沛故人(軍功集團)表面上唯唯諾諾的。呂后過世之后,他們緊急發動兵變,血洗呂氏家族。
最后,仔細檢視幾個皇位繼承候選人,挑出最安全(又忠厚又恬淡)的代王(封地在代國)劉恒。他是第四子,哥哥如意(三子)已經被呂后消滅了。
劉恒(文帝)動作也很快,立刻通告全國,征召優秀的地方官員。河南郡守去長安擔任廷尉(司法部長,管理刑獄),并且向皇帝推薦賈誼。
最年輕的博士&太中大夫
賈誼(21歲)遇到這一連串的事件,變成中國史上最年輕的「博士」(皇帝顧問)。他發表《過秦論》,歸納歷史經驗,指出前朝顛覆的關鍵在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重點抓得很精準,文武官員感到震撼。
漢朝是平民政府,當年追隨劉邦起義的豐沛故人,現在都變成中央大員了。他們在戰場上是專家,但平均學歷只到國小,一部份甚至只有「胎教肄業」(零學歷),風格相當草莽。
影響所及,他們錄用的皇帝顧問(最有學問的人)也屬于行動派,不擅長查考資料、提出論述或擬定計劃。
每當劉恒提出某個國家性議題,眾博士往往舌頭打結,賈生(年輕人昵稱)卻對答如流,為他們講出心里的話,因此公認學問大見識強,短短一年之間(22歲)就跳級提升成太中大夫(皇帝的頂級顧問)。
獨立王國?割據勢力(不安定因素-1)
西漢建國時期,劉邦用兩個原則建立了權力分享架構:
1.?同姓王爺:
劉邦家族(宗氏)在各地分封成王爺。
2.?異性侯爺:
豐沛故人是老班底、老同志,跟劉邦協力搶下江山,在建國后成為中央要員,同時也都分配到一小塊封地。
同姓王爺(宗氏)、異性侯爺(豐沛故人)都是自己人。另外,劉邦也不甘不愿地把一些外人分封成侯爺--?六國遺族(華北各國的貴族)、歸依集團(華北華中的起義軍領袖)。
劉邦在建國后投入七年時間,率領豐沛故人消滅了這些外人,并且約定:「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王爺限定劉姓宗氏),「無功不侯(侯爺限定軍功累累的豐沛故人)。」
現在權力分享架構變得非常簡單了--?同姓王爺(宗氏、地方勢力)跟豐沛故人(侯爺、中央勢力)互相牽制。但這兩個諸侯(王爺和侯爺)集團并沒有遵守劉邦的劇本;他們不愿意互相牽制,反倒結合成一種柔性聯盟,為中央政府帶來潛在的威脅:
1.?藩國(宗氏封地)麻雀雖小(幾個郡),卻是一個獨立王國,官僚編制比照中央政府。王爺在王國里的地位形同皇帝,掌握軍事、司法和行政權;中央政府只能任免丞相(行政首長)和太傅(王爺的老師)。這一切引發無限的虛榮和聯想。
2.?豐沛故人盤踞在中央政治的舞臺上,寡占丞相(行政院長)和太尉(國防部長)這些職位。
延續前朝的錯誤(不安定因素-2)
經過秦朝的暴政和起義戰爭,神州大地掉進殘破和貧窮,而且被割據勢力切割。從劉邦、呂雉以來,盡量小政府、低姿態,維持現狀無為而治,沒辦法考慮當前社會的需要。他們承襲了前朝法令制度和社會風氣當中的錯誤,例如「商鞅變法后遺癥」。
賈誼用穿透歷史和表面現象的眼光,看到變法帶來的負面因素--?秦國希望提高整體國力(富強),但國家富強的關鍵在公平正義(社會正義、分配正義,阻止各階層的資源分配嚴重失衡)。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政府應該把重點放在社會中低階層(占總人口九成以上),照顧、教育他們,就能提升國家的整體素質和力量。
商鞅變法把目標放在富強,忽略社會正義。這種只講利益(外在表現)不講廉恥(內在質量)的心態,造成M型社會。貧富兩極化,權貴富豪奢華,勞苦大眾被踐踏,秦帝國雖然做到富強了,還是走向滅亡。
屈辱的外交政策(不安定因素-3)
匈奴經常翻越長城,掠奪邊境農村,但漢帝國正在被不安定因素翻攪,沒辦法應付邊患,只能提出屈辱的「和親+送禮」政策。
改革先行者
有識之士面對這些不安定因素,發出改革的呼聲,賈誼(22歲)是改革運動的先驅。他主張削弱諸侯,鞏固中央政權;體恤并教育百姓,興修水利并鼓勵農業生產,抑制商業和奢侈。隨著經濟實力增強,對匈奴懷柔、分化,就能消除外患。
賈誼甚至建議政府提出一個象征符號,宣示全面改革(中央制度、禮樂教育、歷法和貨幣制度...)的決心--?根據五行轉換法則,把黑(水)朝服改成黃色(土)。
政治風暴一觸即發
劉恒比賈誼大兩歲,他認為賈誼講的通通是事實,準備用最低調、最和緩的方式來削弱諸侯。
豐沛故人提著頭走上戰場,消滅秦王國(2年)和項羽(5年),又消滅外人(西漢開國時期7年,劉邦在位)。現在跟劉氏諸侯攜手,血洗呂氏家族,恢復漢家正統(劉姓)勢力,扶持劉恒(23歲)登基。
人生總算安定下來了,豐沛故人正要跟劉氏家族共治天下,劉恒(25歲)卻想拔擢賈誼(23歲)擔任中央官職,承擔一些實際責任。
豐沛故人并不傻,他們猜到劉恒的意圖,因此當場抓狂了:「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洛陽人年紀輕輕,求學階段還沒結束,就想獨攬大權,準備把局勢搞到混亂!」)
文帝的「不流血革命」
﹡削弱諸侯-1:企圖收回中央政權(把丞相周勃調回封地)
劉恒被豐沛故人逼到墻角,只能找一個漂亮的借口,免除周勃的宰相職務:「丞相朕之所重,其(請)為朕率列侯之(到)國(封地)。」(「丞相是朕最重視的人,請代表朕率領各位諸侯,回到封地去造福地方。」)
為了讓豐沛故人心理平衡,劉恒也把賈誼(23歲)調離京城,派遣到湖南去擔任長沙王太傅(老師)。雖然頭一項用人方案就被蓋火鍋,但劉恒不想放棄。
﹡體恤百姓,鼓勵農業生產,振興經濟
周勃暫時回到封地,但豐沛故人仍然構成中央政府的主體。劉恒拿出恒心和耐力,落實賈誼的建國救國方案--?體恤農民,減輕賦稅和徭役,把政府活動降到最低,禁止投機和奢侈。在邊境設立市場,跟匈奴作買賣,盡量維持和平。
施政重點放在「為農業生產排除障礙」(例如興修水利),讓經濟活絡起來,社會走向富裕。
﹡削弱諸侯-2:收回中央政權(豐沛故人凋零了)
斗爭的人生很艱辛,豐沛故人學問少體力強,但平均年齡只有60歲出頭。周勃回到封地之后,豐沛故人一位位接棒,又一位位去世:
A.?陳平繼任丞相,一年后去世。
B.?灌嬰接棒,兩年后去世。
C.?周勃重新出山。
其它豐沛故人都凋零了,碩果僅存的周勃從封地調回中央擔任丞相。但這回文帝(28歲)已經長大了,周勃就職短短一年,就被人密告謀反,折騰幾個月之后無罪開釋,把職位傳遞給子弟兵張蒼,乖乖回到封地。
D.?張蒼、申圖嘉接棒。
六年后周勃在封地去世,這時文帝劉恒(34歲)已經登基11年了。豐沛故人在掌握中央政權34年(劉邦7年+呂后16年+文帝11年)之后全體凋零;只剩下子弟兵張蒼(90歲、豐沛故人的同輩)和申屠嘉(豐沛故人孫輩)。
﹡削弱諸侯-3:切割封地
文帝繼續管理國家機器四年(38歲),獲得從中央到全國輿論的擁戴。時機終于成熟了,他下令把齊國切割成6國、淮南國切割成3國,即刻交接給繼承人。總體量(面積)不變,但各小國規模只有一個郡,對朝廷不再構成威脅。
文帝拿出恒心、耐力,終于根據賈誼提出的藍圖,完成「削弱諸侯」的初步工程。賈誼去世(賈誼31歲、文帝34歲)之后四年,文帝(38歲)完成「不流血革命」;這時他的力氣用光了,只剩下八年壽命(46歲去世)。
待續
下周刊登賈誼(下):
賈誼--追求個性的完美,為漢帝國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