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史上,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是宋詞婉約流派的代表,與柳永、秦觀等人齊名。雖然她的詩、詞、文流傳后世的只有七十多篇,卻深為民間熟悉。她那句《聲聲慢》里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幾乎人人會念。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柔腸百轉、多愁善感的婉約女子,做了一件石破天驚的事情。
1132年,49歲的李清照,冒著自己可能坐牢兩年的危險,將一紙狀書送至官府,狀告第二任丈夫張汝舟“妄增舉數入官”的欺君之罪。最終,張汝舟被撤除官職,發配廣西柳州;李清照被關九天后,在各方援手之下無罪釋放。
這件事在宋朝那個封建年代,掀起軒然大波。試想,即便在現代社會,一個女人以玉石俱焚的姿態,誓要告倒自己的丈夫,也絕不簡單。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年近晚景的李清照如此不顧自身名譽,做出這樣的舉動?又是什么給予她那樣的勇氣?
其實,“婉約”只是李清照的一種詞風。她本人的性格向來是敢做敢為、愛憎分明,凡事均有自己的見解與態度。李清照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這種個性的養成與她前半生的經歷分不開。
李清照的少年與青年時期,擁有過很多很多的愛;中年卻遭遇國破、家亡、夫死、財散......一連串的打擊。而正是這些愛和苦難,與一身的才華的融合,造就了一個獨特的李清照。
出身名門,飽讀詩書,收獲美好姻緣
1084年,李清照降生在北宋京城汴梁的一個官家。父親李格非是蘇東坡的門生,學識淵博,被稱為“蘇門后四學士”之一。母親王氏是科舉狀元王拱辰的孫女,也是一位寫得一手好文章的大家閨秀。
濃厚的書香氛圍,加上父母營造了寬松自由的成長環境,李清照少年時期,就顯露出不凡的靈動與過人的才情。
不同于其他官家小姐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李清照自小被準許和小伙伴們出外游玩嬉戲。她不但喜愛讀書,還喜歡喝點小酒。李清照很多詩詞都是在酒后興致所發而作。
而且,她非常幸運地,在理學氣氛深重的封建社會中自由戀愛。她與門當戶對的趙家三公子趙明誠,在雙方家庭的默許下相知相愛,成就了美好姻緣。
他們之間的門當戶對,并非僅指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相差無幾,更重要的是他們學識相當、志趣相投。
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合之后,除了時常共對詩詞,還培養了一個保持了一生的興趣——研究金石與碑文、字帖與文物。
兩人經常為了得來一件“寶貝”而興奮得不肯睡覺,三更半夜還在一起抄寫碑文、品賞書畫、把玩文物,吃茶玩笑。后來夫妻兩人在老家山東青州安居十年,每天都過著這種神仙般的生活,其樂無窮。他們對金石文物極度癡迷,甚至在青州用十多間房子,來存放這些東西。
盡管兩人沒有生孩子,但是共同的興趣愛好,卻讓他們的感情越發深厚。
風云突變,國破夫亡,一生收藏幾乎散盡
天有不測風云,正當李清照于趙明誠沉醉在二人的金石世界時,金朝南下攻打北宋,并于1127年,將宋徽宗與宋欽宗一起擄走,導致北宋滅亡。此為著名的“靖康之變”。
同年,宋徽宗另一兒子康王——趙構,馬上在南京即位為宋高宗,建立南宋。但是“主和”的國策,顯示出南宋一直非常弱小而被動,宋高宗本人也多數處在逃亡的路途中。
李清照夫妻異常焦急,眼看收藏的文物不可能全帶走,只能挑出相對輕便的、貴重的,裝滿十五車,追隨宋高宗而去。
可是,1129年,與李清照相遇、相知、相愛28年的趙明誠因中暑去世。他拋下李清照一人孤零零留在狼煙四起的世間。
這時,國家形勢又再陷入危急,悲痛欲絕的李清照處理完趙明誠的喪事,馬上要想辦法轉移趙明誠遺留的金石文物。然而,她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
李清照深知自己一個弱女子,根本無法拖著兩萬多件古籍圖書、兩千多卷碑刻逃難。她聽聞趙明誠的妹夫在洪州(現在的江西省南昌),擔任護衛隆佑太后的兵部侍郎。李清照心想一個兵部侍郎總可以保護這些東西。于是,她請人把這些文物送去洪州。
但那時的隆佑太后正在被金兵追趕,早已離開洪州。李清照的文物送到那里,頃刻之間化為烏有。珍貴收藏再失一批!此時,李清照身邊僅存的文物,剩余不多了。
在兵荒馬亂中,面對國破、家亡、夫死、財散,李清照心力交瘁。
被騙再嫁,遭遇家暴,才女拼死告小人
趙明誠去世四年里,沒有穩定經濟來源的李清照,四處投靠親友。從弟弟李迒、妹夫李擢、趙明誠表哥謝克家、再到父親同學晁補之的兒子晁公為、趙明誠姐夫家,甚至是表妹夫秦檜......李清照嘗遍了世間寄人籬下的孤獨與彷徨。
她開始希望能重新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就像以前和趙明誠那樣相互依靠,彼此溫暖。可是,此時的李清照已經49歲。在古代,這個年紀可稱為“老婦”了。體弱多病加上戰亂折磨,她已是滿面風霜。
天下人都知道,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收藏了大量的金石文物、字帖名畫,裝滿十幾個大房子。但天下人并不知道,這些東西大多都已經散離不存。覬覦李清照背后這些寶貝的人不少,其中一個名叫張汝舟的軍中財物審計官,對李清照出手了。
女人病弱之時,最需要的就是溫柔體貼的關心。張汝舟抓住這種心理,對李清照百般軟語、噓寒問暖。感動之余,也出于對重新進入家庭生活的憧憬,李清照接受了張汝舟,步入了她的第二段婚姻。
但是,婚后的張汝舟很快露出其真面目。他發現李清照手上的文物,根本沒有傳言所說的那么多。而且,李清照也無意把這些東西交給他。于是,他對李清照開始不斷謾罵、侮辱,進而拳打腳踢。
同時,李清照也醒悟過來,知道自己犯了人生最大的錯誤。她不能等死,她要離開張汝舟這個偽君子。
然而,在宋朝的法律里,女人沒有離婚的主動權,如果張汝舟不同意,李清照就只能被迫存續在這段婚姻當中。如果李清照沒有經過官家確認就擅自出走,被抓到就要坐兩年牢。
李清照飽讀詩書,當然也能通讀法律。她仔細研究《宋刑統》,終于發現另一種途徑——告發。
《宋刑統》里有一條規定,如果丈夫被判流放,妻子可以與之離婚。要被判流放,自然要有犯罪的事實。聰慧的李清照,一下子就抓住了張汝舟的把柄。
根據宋代的科舉制度,參加過其他一定數量的考試,取得一些資格的讀書人,就算科舉不中,也可以被授予官職。張汝舟的官職,是虛報考試次數得來。李清照告發他的,就是這個欺君之罪。
李清照很清楚,這樣做需要付出代價。《宋刑統》中有一條,妻子告發丈夫,如果丈夫被定罪,妻子跟著坐牢兩年;萬一丈夫沒定罪,妻子也要坐牢兩年。但李清照義無反顧,她必須與張汝舟斷絕關系。
于是,兩人戴著手銬腳鐐,對簿公堂。
此案驚動了宋高宗,他著專人審理此案。最后,張汝舟罪名坐實。他被撤除官職,發配廣西柳州;李清照得以與之離婚。在朝中親友的幫助下,深陷囹圄9天后,李清照重見天日。她與張汝舟的婚姻只維持了三個多月。
經此變故,李清照不再考慮再婚。她不管世間對她多少譏諷與恥笑,一個人安靜地生活,只專心做自己的事情。一直到她72歲去世之前,李清照都致力于,整理她與趙明誠剩余不多的文物珍藏,以及完成趙明誠的遺作《金石錄》。
1134年,即她與張汝舟離婚兩年之后,李清照寫完《金石錄后序》。當中詳細記錄了她與趙明誠收藏、研究、保護文物的過程。接著,她寫成了《打馬圖經》及其《序》,之后又作《打馬賦》。1143年前后,李清照把趙明誠遺作《金石錄》全套校勘完畢,進表朝廷。
一位高僧說過,即使手中有傘,雨中的人,依然需要自渡。
李清照頂住了外界對她的一切流言蜚語,以高超的才思筆力,躉實了自己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一個真正勇敢的人,并非從不經歷風霜,而是在經歷一切的時候,如何堅韌果斷地面對;以及一切過去之后,以何種心境收拾殘局。李清照坦蕩的一生,肆意熱烈地愛過,清楚明白地恨過。
人們至今念及李清照之時,除了為她的才情傾倒,還為她那愛憎分明的果敢而拜服。
因為李清照,絕不僅會寫“凄凄慘慘戚戚”的婉約,還能寫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