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顛18世紀末 鄉(xiāng)鎮(zhèn)愛情(心理)與婚姻全鑒
前言
很早之前就有所耳聞《傲慢與偏見》這本名著,尤其在大學時,有位異性朋友專門為我推薦過此書,因為我們一致認為我“情商低”,需要進修。因此我對此書也就很早懷有好奇之心,想要一覽而后快,說不定可以給我莫大的啟發(fā),那就真是萬幸了。
利用中午以及晚上時間,歷時三個月,今天終于得以讀完全書,不禁感慨萬千,故成本文。
《傲慢與偏見》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英國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簡·奧斯汀(Jane Austen)的代表作。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銳,細膩而生動地展現了當時尚處于保守與閉塞狀態(tài)下的英國鄉(xiāng)鎮(zhèn)生活和世態(tài)人情,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大不列顛18世紀末鄉(xiāng)鎮(zhèn)愛情與婚姻全景圖。在當時(十九世紀初)流行夸張戲劇性浪漫小說的時代背景下,奧斯汀的作品具有難得的樸素現實主義色彩,堪稱當時小說界的一股清流,“在英國小說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傲慢與偏見》描述的內容范圍雖然足以稱得上鴻幅巨篇,但正如本文的標題,其核心內容主要圍繞幾位女性人物的愛情與婚姻展開,以我個人的見解來看,作者主要通過幾對男女對愛情與婚姻的看法與態(tài)度,展現出三種典型的婚姻觀,通過具有不同婚姻觀的人物情節(jié)及結局的對比,同時根據作者的著墨重點,以及感情色彩的傾向上,樹立作者所認可的婚姻觀。
這三種不同的婚姻觀在當今現實社會背景下,仍然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對廣大青年男女們在愛情婚姻的取舍抉擇上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一、利益至上主義婚姻觀
對應今天的名字就是“拜金主義”,是純粹的利益追求,成為男/女朋友,甚至結婚只是為了分享(侵占)對方在金錢方面的雄厚資源,當然有時也會為了攀附對方在某一領域崇高的社會地位。
例如書中賓利小姐卡羅琳(Caroline)追求達西(Darcy);凱瑟琳夫人(Catherine)力促她女兒和達西的婚事;最典型的是,女主人公伊麗莎白(Elizabeth)的好朋友夏洛蒂(Charlotte)嫁給柯林斯(Collins),柯林斯何許人也?不僅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師,更是要繼承貝內特先生(伊麗莎白的父親)一筆不菲遺產的人(當時英國法律規(guī)定,只有男性可以繼承財產)。
無論從這幾位人物的結局上看(前兩位都以失敗告終,后一位婚后“不幸福”),還是作者假借女一號伊麗莎白的口吻,都是對這種唯利益至上婚姻觀的否定和嘲諷。
二、顏值至上主義婚姻觀
就如今天講的“一見鐘情”,一眼看上,就愛的要死要活要私奔要跟你生猴子的那種,只要你長得好(至少“我”覺得長到“我”心里的那種),我不介意你窮,我不嫌棄你頭腦簡單、人品奇葩。也就是我不要你“有趣的靈魂”,只要你“精致的臉蛋”。
例如書中貝內特夫婦,貝內特先生年輕時一味愛慕妻子美貌,最終后半生要忍受妻子的粗魯無禮;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們的小女兒莉迪亞被荷爾蒙沖昏了頭腦,冒著一世貞節(jié)盡毀的風險,決然與“一表人才”、“風度翩翩”、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威克(Wickham)私奔(未婚同居在當時保守的英國是個很嚴重的問題),關鍵是威克人品奇差,最后答應和莉迪亞結婚竟然不是因為對莉迪亞的愛,而是達西為了使伊麗莎白不感到難過,付出巨額“贊助費”,才使得威克同意結婚,以此保全莉迪亞的名聲以及伊麗莎白全家人的臉面。
書中給我們隱約地提醒道:要想終生的幸福,就得年輕時克制。就算“精致的臉蛋”和“有趣的靈魂”一樣重要,但是二選一時還是需要避免短視。
三、現實完美主義婚姻觀
這是一種理想的婚姻觀,兼顧愛情、人品以及經濟基礎,在現實的條件下追求完美的理想。就如流行的這句話,“面包我有,你只給我愛情就好”。有了經濟基礎,愛情才能更從容,有了人品,愛情才能更長久。當然前提是,愛情。
如書中達西與伊麗莎白、賓利(Bingley)與簡(Jane)的婚姻,就是這樣一種幸福的狀態(tài),雖然小說不可避免具有理想主義色彩,但也未必在現實中可望而不可即。
愛情發(fā)展階段
讓我們通過達西與伊麗莎白的愛情歷程,探究愛情的曲折過程。
◆ 1、 遇見
達西和伊麗莎白這一對是作者著墨最多的,當然也就是男女一號。從剛開始兩位互不待見:一次舞會上,賓利對好朋友達西說多和女孩子跳跳舞,但高傲的達西認為她們都不配做他的舞伴,并且說“她(指伊麗莎白)長得還可以‘容忍’(原文就是這個詞,作者挺風趣幽默的),但還沒到能引起他興趣的程度。”這句話也恰好被伊麗莎白聽到。自此,兩位男女一號的愛恨情仇PK大戰(zhàn)拉開序幕。
這也就是書名《傲慢與偏見》的由來——達西的傲慢引發(fā)伊麗莎白的偏見。當然,我分析,“傲慢與偏見”可能還有另一個角度——達西的傲慢使得活潑調皮的伊麗莎白回應更大的“傲慢”,引發(fā)達西認為伊麗莎白不喜歡自己的“偏見”。
作者對這兩位主人公無論從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tài)描寫、側面描寫,再強調一下,尤其在心理描寫上,很生動細膩地展現了兩人從最初的“傲慢與偏見”,發(fā)展到最后的“糾結與喜歡”。從中,我們這些“年輕人”或者“過來人”,可以預習或復習愛情中的“五味雜陳”。
◆ ?2、情生
愛情就是那么奇妙,沒過多久,達西就對活潑可愛的伊麗莎白產生了好感,并且主動邀請?zhí)琛N艺J為,吸引是一種互補,達西身上缺乏的特質——活潑調皮,正好伊麗莎白身上具有,因此吸引到了達西。
但是,由于之前達西的傲慢,伊麗莎白果斷拒絕了他。注意,在達西那種財富與社會地位面前,能做到拒絕的女性實屬罕見與難得,因此伊麗莎白更加讓達西“著迷”了。我在此分析:像達西那種可以呼風喚雨的角色,平時順從他的女性太多,反而使他沒有興趣和征服欲望,當下出現一位活潑不羈的女性,很容易讓達西覺得超凡脫俗,越是“被拒絕”越有“征服欲”。
但是,此時的達西還是一如既往的自我感覺良好,天生具有優(yōu)越感,與生俱來的傲慢。當然,伊麗莎白也自然而然對達西的偏見更深了。后面出現的威克,作為達西家老管家的兒子,再給伊麗莎白添油加醋,爆出(污蔑)了很多關于達西的“黑料”,致使伊麗莎白更加堅信達西就是個自以為是、狂妄自大、令人厭煩的家伙。
◆ ?3、拒絕
后來,伊麗莎白在達西姨母凱瑟琳·伯格夫人山莊做客時,偶遇達西,達西一時不能克制自己對伊麗莎白的愛慕之情,突然告白(求婚),但是伊麗莎白此時仍然對達西存有嚴重偏見,所以當場堅決拒絕。(達西血淚提示:求婚有風險,告白需謹慎。知己知彼,不打無準備之仗)
這一結局嚴重打擊到一向自負的達西,畢竟達西心里一直認為只要他肯表白,她就必定甜笑著答應。達西平生第一次遇到挑戰(zhàn),生出了挫敗感,也第一次認識到自己的傲慢所帶來的惡果,痛苦之余,達西寫長信解釋:他的確對她母親以及幾位妹妹的粗鄙的言行不滿,并且認為簡(伊麗莎白的姐姐)并沒有真正鐘情于賓利;而威克所說全是謊言,真相是威克將那筆遺產揮霍殆盡,還企圖勾引達西的妹妹私奔(威克是有前科的);讀完達西的信后,伊麗莎白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不禁十分后悔,既對錯怪達西而內疚,也對母親及妹妹的行為羞愧,至于姐姐簡,那是因為姐姐的確不善于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
◆ ?4、轉變
這一事件算作達西與伊麗莎白情感轉折點,自此,達西開始收斂自己的傲慢,伊麗莎白也開始糾正自己對達西的偏見。
翌年夏天,伊麗莎白隨舅父舅母參觀達西的莊園時(此前伊麗莎白確認達西此時不在家),從女管家口中得知,達西在當地很受人尊敬,并且對妹妹疼愛有加。在意外偶遇到達西后,發(fā)現達西態(tài)度大為改觀(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對待她的舅父母也彬彬有禮,更加使伊麗莎白消除了對達西的偏見。
這時候,伊麗莎白對達西的感情也開始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在達西轉述妹妹對伊麗莎白的夸贊時,“她收到奉承,心中十分歡快。”(贊美對女性具有魔力,所以在女性面前,請不要吝嗇你的贊美之言)。
當然,雖然上次達西被伊麗莎白拒絕了,但是達西對伊麗莎白一往情深,就連伊麗莎白的舅父母也看出來了,“這樣的人能對他們如此地禮貌周全,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愛上了他們的外甥女”。(達西愛情成功學要點:愛屋及烏;要追求所愛之人,可以先從討好親友開始,迂回戰(zhàn)術,概率更大。)
◆ ?5、糾結
此時,伊麗莎白的心里正在發(fā)生前所未有的變化——“伊麗莎白那天晚上想的都是彭貝利(達西的莊園),因為彭貝利大廈里的那個人搞得她心中思緒萬千”。(達西是不是快要成功了,至少已經成功占領伊麗莎白內心了。)
得知妹妹莉迪亞與威克私奔之事時,伊麗莎白焦急的同時,以為達西會更瞧不起自己,但事實出乎她的意料,達西不僅私下找到威克,幫他還清賭債,并給他一筆巨款,讓他與莉迪亞完婚,為伊麗莎白一家保全了尊嚴。伊麗莎白得知此事后,對達西感激之余,徹底和達西盡釋前嫌。
以及后來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到來“期望又擔心”的心理活動,都在為后面的美好結局埋伏筆。伊麗莎白情感傾向已經開始明朗了:“達西早到房間的另一個角落里了,她(指伊麗莎白)的兩只眼睛始終都在緊緊地盯著他,無論誰同他談話,她都嫉妒人家,甚至沒有耐心再給那個客人倒咖啡了,事后又埋怨自己無能,竟然這么蠢!”
作者這段描寫,及其細膩,生動演繹伊麗莎白對達西的情感變化,對于女人來說,“嫉妒”的背后就是“愛”,而像伊麗莎白這樣聰慧的女孩,在愛情前面變“蠢”,才能解釋得合理。作者沒有任何一個字直接寫伊麗莎白對待達西的情感,但是讀者卻很清楚地感受到了故事情節(jié)的走向。
◆ ?6、重燃
在達西知曉姨母凱瑟琳夫人專程要求伊麗莎白不要和達西訂婚,但是伊麗莎白并沒有完全順從凱瑟琳夫人的意思之后,達西從中窺探到了愛情的轉機,又一次向伊麗莎白求婚,“如今她想以愉快和感激的心態(tài)來接受他的盛情美意”。
什么是告白?準確地講,什么是成功的告白?告白不是進擊的沖鋒號,而是勝利的號角。沒有前期的情感認同,告白即死。當然,我是代達西向大家溫馨提示。
兩位確定婚姻后,達西向伊麗莎白說起他為什么傲慢,是因為“從八歲到二十八歲,接受的教育都是這樣的(達西父親雖然為人親和,但是如大多數中國父母一樣,容易溺愛孩子)”,但是達西之后的轉變,“我的每點進步都歸功于你!”愛情具有使人奮進的力量,理想的愛情是進步的源泉,兩人都從這段愛情中汲取到了養(yǎng)分。
“你讓我清醒過來,我既然相信一位小姐值得我去得到她的歡心,我卻始終對她表現出自命清高,那是無論如何都辦不到的。”愛情面前,容易失去自我,但是這種失去,是失去不好的自我,以迎接更好的對方。如果在對方面前,一直端著自己,那不叫愛情,叫人設。
在伊麗莎白向姐姐簡分享喜悅時,表明立場:“我們兩個都相信我們是世上最幸福的一對。”簡回應:“別的事情都可以隨便,可沒有愛千萬不能結婚。”愛情不是一方的妥協(xié),而是雙方的妥協(xié);愛情不是一方的感受,而是雙方的感受。當“我們兩個都相信我們是世上最幸福的一對”時,就離結婚不遠了。沒有愛的婚姻是執(zhí)行法律義務和道義責任,與其枯燥的執(zhí)行,不如盡情的享受,那么結婚之前先找到愛。
簡問:“你愛他多久了?”
伊麗莎白回答:“這是慢慢積累起來的,我也說不清是從幾時開始的。”
所以,一見鐘情或許不可靠,情感的積累才更讓人信服。畢竟在愛情和婚姻里,不講結果,講過程。
在伊麗莎白向父親征求意見時,父親語重心長地說:“我了解你的脾氣,我覺得,你除非真的尊重你的丈夫(因為父親知道伊麗莎白之前對達西的傲慢很討厭),認為他高你一籌,要不然的話,你就不會感到幸福,也不會感到體面。你性情開朗,天資聰明,假如婚姻結合地不般配,那是非常危險的。”這位父親和大多數父親一樣,在女兒婚姻大事上,希望女兒能得到最終的幸福。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選的結婚對象,一定要有你覺得“門當戶對”的均勢,他覺得你有優(yōu)點,你也有欣賞他的某一點,這是最穩(wěn)定的婚姻狀態(tài)。如果出現一方看不起、鄙視另一方,那么婚姻就岌岌可危了。
◆ ?7、圓滿
在伊麗莎白和達西真正在一起后,活潑調皮的伊麗莎白和大多數女孩子一樣,喜歡逼問對象,“你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我的?(第一步你是怎樣開始的?)”
達西回答:“我是走到愛情的路上,才發(fā)覺自己已經走出一半的路程了。”
(所以你還相信一見鐘情嗎?)
“你喜歡我的哪一點?”
達西回答:“我喜歡你的腦子機靈。”
“我之所以能引起你的關注,讓你動心,是因為我不同于她們。”伊麗莎白一語中的,指明了達西愛上自己的本質原因。所以,廣大女性朋友們,關于如何追求高富帥男朋友,你們從伊麗莎白身上學到了嗎?
愛情是什么?愛情是釋放活力,愛情是嬉戲。
端正莊重如達西,在遇到調皮可愛的伊麗莎白之后,也會展現他的另一面,世人很少見的那一面。
借達西妹妹喬治安娜的角度,“開始見嫂嫂與哥哥那樣調皮地說話,極為驚訝,甚至還有點擔心,因為他一向尊敬哥哥,幾乎尊敬得超越了手足之情,如今卻發(fā)現他居然成了公開取笑的對象。她過去從不了解也弄不明白的事情,如今恍然大悟了。在伊麗莎白的開導下,她開始明白:“妻子是可以和丈夫撒嬌的,而做哥哥的卻常常不準一個比自己小十來歲的妹妹這樣。”
吸引的本質
讓我想起了王石和田樸珺的愛情故事,不管最終結局如何(當然我衷心祝福他們永結同好),但是這種地產大佬和娛樂圈二線明星的愛情故事,本身就值得(愛情婚姻專家)研究,他們存在這么大的差異(身世、年齡),是因為什么走到一起的?
毋庸置疑,是吸引,再向深挖,是“互補”,為什么互補?因為缺失?缺失什么?王石不缺錢,不缺地位,應該也不缺美女吧,他和書中的達西情況挺相似,缺活潑和調皮,但是限于他們在社會背景中的人設,不允許他們展現活潑與調皮的一面,但并不意味他們內心是排斥和拒絕這一特質的,相反他們對活潑和調皮的這種特質是向往和喜歡的,當其他大多數女性在他們強大的地位面前不能展現自我的活力時,偶然出現的田樸珺(伊麗莎白)跳入了他們的世界,她的活潑、調皮、喜歡逆反、喜歡生氣的特質,點燃了他們久違的激情(征服欲),最后他們竟然走到了一起。
后記
讀書能帶給我們什么?
讀書,可以超越時空,“經歷”別人的人生,“體會”別人的感受,積累別人的經驗。
讀書,讓我們未行先知。
讀書,讓我們寵辱不驚。
讀書,讓我們面對未來,更加從容不迫。
讀書,是我能想到的,給朋友最好的建言。
—— 完 ——
有獎留言:
留言分享自己對愛情(婚姻)的感悟(經驗)或故事(情節(jié))。
擇優(yōu)贈送《傲慢與偏見》中譯版一本(郵寄到付),5月4日18點截止,結果將公布于留言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