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北冥有魚
[乙]鯤鵬與斥鴆
窮發①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垂天之運;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②南冥也。斥鴆笑之日:“彼且奚適③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高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節選自《莊子·逍遙游》)
(注釋)①窮發:極荒遠的不生草木之地。②適:往、去到。③適:適應。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有誤的一項是( ??)
A.怒而飛(怒:發怒)?
B.志怪者也(志:記載)?
C.絕云氣(絕:穿過)
D.彼且奚適也(且:將要)
2.請用“/”給甲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限三處)。 ?
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高之間此亦飛之至也。
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甲文分三個層次描繪鯤鵬展翅飛往南海的壯麗圖景,先寫北冥之魚由鯤到鵬的變化;再寫大鵬俯瞰大地的景象;最后寫鵬鳥遷徙南冥的活動。
B.乙文通過描寫小鳥對大鵬的譏笑,更顯出大鵬形象的高大雄偉和那些小蟲小鳥的渺小卑微,從而以鮮明的“小大之辯”來說明了“小知(智)”不及“大知(智)”。
C.甲、乙兩文都運用了對比和夸張的手法塑造形象,甲文中的大鵬體型碩大,力大無窮,志存高遠,善借長風;而乙文中的斥媒則胸無大志,目光短淺。
D.甲文說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條件的,它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借的;乙文則說明目光短淺的人不能理解別人的遠大志向。
4.把選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垂天之云。
5.大鵬形象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富有生命力的形象之一。請結合文章內容和下面的詩句,分析“大鵬”形象備受人們喜歡的原因。 ?
詩句一: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唐代·李白《上李邕》
詩句二: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宋代·李清照《漁家傲》)
【答案】
1.A(A.“怒而飛”的意思是“奮起而飛”。怒:奮力)
2.正確停頓為“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高之間/此亦飛之至也。”
3.A(A .對三個層次的表述順序錯誤。應該是先寫北冥之魚由能到鵬的變化;再寫峭鳥遷徙南冥的活動;最后寫大鵬俯瞰大地的景象。)
4.①山野中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
②有一只鳥,它的名字叫作鵬,鵬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邊的云。
5.山野中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大鵬形象備受人們喜愛的原因有:①大鵬形體巨大。如“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②志存高遠,對自由、光明有著執著的追求。“海運將徙于南冥也”。 ③大鵬力大無窮,“水擊三千里”。 ④大鵬善借長風。“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它并沒有因為自身的偉岸強大而鄙棄一切,而是善于憑借長天勁風而展翅迅征。
參考譯文
[乙]在草木不生的極遠的北方,有個大海,就是天池。里面有條魚,它的身子有幾千里寬,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作鯤。有一只鳥,它的名字叫作鵬,鵬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邊的云;借著旋風盤旋而上九萬里,穿越云層,背負青天,這樣以后向南飛翔,將要飛到南海去。麻雀譏笑鵬說:“它要飛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飛起來,不過數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盤旋,這也是極好的飛行了。而它還要飛到哪里去呢?”這就是小和大的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