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祖哥打完網球,累得走不動了,就到就近的食堂吃飯。正是飯點,排隊的人很多。祖哥眼尖,看到賣餃子的窗口餃子剛下鍋,排隊的人也不多,我們就趕緊湊過去買。餃子煮了大概5分鐘就出鍋了。價格倒是便宜,5塊6買了一大盤,也不知什么餡兒,反正只此一種。拿個碟子放上醋和辣椒,再加一碗粥,一頓晚飯就算齊了。
餃子是青菜餡兒的。外表看著發綠,本還幻想是韭菜餡兒的。倒也飽滿,就是皮太厚,捏合的餃子邊就像一坨年糕;煮的時間又短,好像吃生面團一樣。加上沒有一點油氣兒的青菜餡兒,吃了幾口就敗下陣來。祖哥胃口好,吃得干干凈凈;我呢,胃太嬌氣,吃完盤子里全是剩下的厚餃子皮兒。
上海這地方,吃個餃子不容易。雖然餐飲業很發達,但餃子做得實在不敢恭維。學校附近有家東北餃子,算是用心,純手工包的。可總是覺得皮過厚,餡兒不香。好的餃子,要皮兒薄、餡兒足,香味厚重。也許是吃多了媽媽做的餃子,對其他餃子的要求也變得苛刻了。
我對媽媽做的餃子,經歷了“喜歡-厭倦-又到喜歡”的歷程。小時候過年吃餃子,是難得的改善機會,有多少吃多少。再長大一些后,平常好吃的吃多了,到了外面的看到了外面的花花世界,覺得外面的吃得都很高大上,家里的吃的都是老土,餃子一點也不稀奇。尤其是過年的時候,頓頓大魚大肉,對吃餃子也就失去興趣了。后來輾轉在莊里、南京、上海求學近十年,心里和胃里都深深體會到漂泊的感覺,久久嘗不到家里的餃子,過年回到家里,面對久違的餃子,就又產生了無限的好感。
餃子不是一個人能做出來的,也不是一個工序、一時半會兒就能做好的。往往需要4、5個人一起,才能做出一頓像樣的餃子。所以餃子常常伴隨這家人團圓的日子來到。在客廳的撐起一個大案板,放上一碗薄面(bǔ面,做面條、餃子皮兒時在案板上撒的一層面粉,防止面粘在案板上),一把大菜刀,搟面杖和事先做好的餡兒,就可以開始了。面是要提前活好的。要用掌心的寸勁兒揉上十幾分鐘,整個面團就變得柔和而光滑,一點也不糙了。這個是我的拿手戲。從面盆里拿出面團,切下一塊兒來,揉成長條,切成一個個小面劑子。我媽幾十年的手藝,保證每個面劑子都幾乎一樣大小。我哥則搟得一手好面皮兒。面劑子拿來,放在搟面杖下,邊搟邊飛快地轉一圈,出來的面皮兒,又圓又薄,幾秒一個。餃子皮兒很快就多起來,這時候我爸就出手了,我媽也騰出手來一起包。這時候就考驗手藝了:餡兒不能放太多,否則合不上口;又不能放太少,否則包出來的餃子是癟的,極易煮破。拿筷子夾了餡兒,放在皮兒中央抹勻了就可以包了。用大拇指和食指用力一捏,餃子就合口兒了,捏得力道要足,這樣才能一次成型,餃子合口的地方皮兒才薄,而且整個餃子飽滿有型,放在板兒上能立起來,有精神。
餃子餡兒也是有講究的。如果直接拿超市買來的肉餡兒包,那就僅僅是為了果腹而嘗不到美食的樂趣了。拿豬肉大蔥餡兒來說,要挑大個的蔥,把干掉的外皮剝掉擇干凈,切成小段,分出一部分來做蔥花,剩下的再稍稍剁幾下。肉要現買的,洗去浮油,肥瘦要均勻,最好肥瘦按3:7的比例。如果肥肉太多,餡兒就會太膩;如果瘦肉太多,煮出來餃子干巴巴的,沒有汁水。把洗好的肉,細細切成小肉丁,方便后面剁。把蔥和肉丁攪勻了,拿上一把厚背的大鐵刀,叮叮咣咣剁上一陣,手累了去喝杯茶,看會兒電視,再來接著剁下一輪。這樣反復剁幾次,肉餡兒就初成了。說著簡單,過程還是很辛苦的,我常常看見媽媽剁餡兒時因為大蔥的辛辣氣而抹眼淚。
好的肉餡兒是要炒的。熱鍋里倒上油,放入豆瓣醬炒出香味,舀出一勺來,然后把剁好的肉餡兒倒進去,和豆瓣醬攪勻了,再加入剁好的姜蒜末兒,再倒上剛剛舀出來的熱油,攪拌均有。炒過的肉餡兒,豆瓣醬的香味混合著肉香、蔥蒜香,整個屋子都彌漫著香氣。在外求學的時候曾經和同學吃餃子,買了肉餡兒和面皮兒回來,那個同學直接就要包了下鍋。我當時看著紅紅的肉餡兒直接變成餃子,驚恐不已,總覺得不對,吃了幾個以后實在難以下咽只好餓了一頓。后來才知道餃子餡本就是可以生著包的,但是吃習慣了炒出香味的餡兒包的餃子,對其他人的做法難以接受。
包好的餃子放在小板上,擺整齊了用籠布蓋好,防止餃子皮脫水干裂,就等鍋里的水開了。餃子下鍋,講究“加三趟水”。下鍋的餃子漂起來水沸騰了之后,不能直接出鍋,而是要取一勺涼水,灑在鍋里止沸。等水再沸了,再澆水止沸。如此三次,餃子就煮熟了,既不會煮破皮兒,也不致口感太硬。
煮餃子的同時,要準備好調料。蔥花,紫菜,香油,醋。剁餡兒時留下的蔥花,加上撕碎的紫菜,在每個人的碗底放一點兒,倒上醋,淋幾滴香油。等餃子熟了,先加一點熱湯在碗里,漂浮起來的青翠的蔥花和膨脹開來的紫菜,加上升騰的水氣,看著就令人垂涎。
當全家人都端著一晚餃子坐在飯桌前,邊吃邊聊,說說笑笑,調侃一下電視里的節目,所有人心里的結就會暫時打開。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很感慨。吃頓餃子是件奢侈的事。它不僅僅意味著一頓美味。它需要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把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它需要集全家人的努力才能做出來;它凝結了一家人的情感和思念。然而,這種情感和思念又不做作,它不是直接的、熱烈的表達,而是蘊含在每一個工序、每一個動作之間,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