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音樂劇《巴黎圣母院》足足演了三個小時,在一連串的曲子里,只有兩首深深打動了我,第一是開幕詞,深沉美麗的聲音讓人無限遐想那個黑暗又昏昧無知的中世紀;另一個嘛,便是副主教面對艾絲美拉達,高聲唱誦《你將毀滅我》。
這小說十幾年前我就看過,故事的起因據說是雨果自己在教堂里看到不知何許人也以希臘文刻下的“命運”二字,那筆力蒼勁凄楚,讓人懷疑是什么靈魂被拘束囚禁于此的咒印。他被觸動了,于是有了這凄婉的故事。
要按我們偉大的教科書所說的那樣,故事的主角是鐘樓怪人的愛情,那么故事中刻字的應該是他或者艾絲美拉達。結果呢,是副主教一言不發地轉身在墻上刻下:
命運。
年少時看到這一段我內心是震驚的,仿佛那種蒼涼感在一瞬間也注入了我的靈魂,以至于后來再看后來的章節,竟是一個字也看不下去了。反倒是對副主教的死隱約地涌上了惋惜。平心而論,副主教是這本書的靈魂人物,無論是那句仿佛預言一樣的,“一個將要殺死另一個”,預見到封建的城墻腐朽不堪,新思想會借著印刷術的風席卷一切最后連巴士底監獄也要為此分崩離析,還是那些國王、隊長、敲鐘人等等一系列的人物,如同小行星圍繞他的一舉一動,他死去了,這故事也戛然而止。
你看,一個好人學壞了,他的破壞力有多大啊。他的一生從來沒有痛快過,從小清心寡欲,長大了喜歡一個人又不可得。雖然他先后輔導兄弟、格蘭多瓦、卡西莫多等等一干人成長,那又有什么用。這些人也并不怎么感激他的付出,在這孤苦四面透風的世界上,他還是孤零零的一個人。
所以,艾絲美拉達當然是悲劇人物,因為她美麗,然后死了。我們副主教卻是倒霉的僧侶制度一個最慘烈的犧牲品。如果他長得好看些,怕是就成為了另一個《新愛洛依絲》中的知識淵博神父,《紅字》中的蒼白面容丁梅斯戴爾,《荊棘鳥》中的蔚藍色雙眸主教。
而以上神職人員統統一類的特點除了深情,就是死帥死帥的,充滿我們所謂禁欲氣息。而嚴肅來說,克洛德有那么一個帥到天際的金發藍眸弟弟,我就不信他能長得丑到哪里去。說這人長得丑,我覺得純粹是一種臉譜化管理。
至于禿頂,雨果真是對禿頂充滿了深深惡意啊,這多處的比喻簡直是,讓我這個禿頭少女不堪直視。
要我寫克洛德啊,我就寫他有著蒼白如紙的臉,高鼻梁和藍到讓人想起馬里亞納海溝的雙眸,嘴角掛一抹凄然笑容……唉,你看,描述的丑可不就是掉粉么。
不過我一直都喜歡副主教,因為他的身上才體會出何為命運啊。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殷勤未篡時。人生的是非功名如同海浪上的船只,如此不堪一擊。
如果沒有艾絲美拉達,他大概還是眾人眼中的德高望重吧。
所有涉及艾絲美拉達的演繹,永遠把她寫成一個脆弱美麗的玩偶,就是傳統故事中那種最經典的公主,柔弱和眼淚造就,動不動就暈倒。但是你翻翻原著,會發現這人其實挺有意思的,因為未曾教育,所以有來自自然的淳樸善良,也因為如此,流露出一種未受教育的淺薄勁兒。
簡直就是中世紀民眾的化身啊,那時民智未開,昏昧不堪,卻也有對美的天真向往,以及最淳樸的美德。
比如,為了一個帥鍋連媽都不要了。男人當然喜歡這種癡狂,但憑良心說,你首先是個人,才是個女人。后世的很多改編都把這一點默契地改了,就像他們改編《戰爭與和平》的時候,總是把女主角娜塔莎最后變成一個不修邊幅家庭婦女的結局給暗搓搓地忽視了。
小的時候對善惡不甚分明,為了小升初被迫讀了厚厚一本書,還驚奇地問長輩鐘樓怪人那么好為啥艾絲美拉達不理他。他們無法解答我這個問題,只是尷尬地笑。多少年后,我為世間一切美好事物仿若面對權勢一樣色授魂與時,我終于也明白了世人何以為外表習慣性蒙蔽。
艾絲美拉達簡直就是個顏控,不過大概也是因為太年輕了。比如,她說才三十六歲的副主教又老又丑。唉,我十幾歲的時候還以為三十歲就可以死了呢,然而我今年二十九歲,覺得還是可以活一活的。
太年輕么總是看不透本質,或者說,看不透本質是人的通病。不過就是看原著,也會覺得,怎么說呢,男作家仿佛最喜歡鑄造兩種人呢,一種白蓮花,一種黑鴉片。要不純情到讓你覺得她腦子是不是有炮,從白到黑;要么就是勸娼妓從良。
唉,真無趣啊。就算眼前無路,何必回頭?回頭是對自己背叛的背叛啊!
艾絲美拉達和副主教一樣復雜,這書里最純凈的可能也就是最接近自然人的卡西莫多了。但是他也不問一問,就把義父掛了墻這事未免太過分了。還把他弟弟也殺了,不知是什么道理。
現在知道何為善惡美丑,如果再讓我從副主教,隊長,卡西莫多里選一個,我肯定選副主教。
因為克洛德的愛情比較接近世俗,那就是必須要有回應。
憑良心說,就算是作者本人,他對克洛德也很有偏見。憑啥都是追求者,他的就叫欲望,別人就叫愛情。其實在我看來這兩者不分家。沒有欲望沒有愛情。所有愛情所有對美的向往,都會源于占有。其實克洛德的愛情最接近世人。這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除了他自己本身發現自己配不上,甘愿以塵埃之名做陪襯做備胎。所有的感情都需要回應,其實到最后,克洛德也只是希望那女孩子對他說一兩句寬容的話有所回應而已,我看他未必有那個勇氣“要么死亡要么床笫”。
暗搓搓地說一句,這老處男他懂么(邪惡臉.jpg)
他的深情并不淺薄,他只是需要回應。而我們的無知少女顯然只看臉。如果只是欲望,克洛德憑他的地位,怕是五個蘇都不用就可以擁美女入懷。而顯然他對這一點還是有要求的。
不能擁有,就毀滅。就像蜘蛛看到那蒼蠅。(真是奇怪,雨果用的比喻不是蜻蜓蝴蝶而是蒼蠅)真是可悲可嘆呀。唉,其實還是他的教育把他拘束住了,你看隔壁法扎,主教都開始搞基了;你看人家教皇亞歷山大六世,那一堆的私生子…….
唉,其實克洛德這種倒霉孩子很好哄的,真是一兩句話就能為你赴湯蹈火,又純真又偏執,實在十分可愛。奈何艾絲美拉達沒有媽,沒有姐妹,這種愛情的小手段沒人教。
說實在的,這書里以及大量改編影視劇謳歌的幾個正面形象我都不大喜歡。比如,埃及公爵一干人。不知為啥,他們一出現在舞臺上,我莫名其妙地想起默克爾讓難民入境這破事,然后又想起廣某州三千萬黑人,又想起五胡亂華…….
有很多話,三觀并不正,然而經驗告訴我們它們是對的。比如這一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以斯帖記》怎么說這類人的?“他們不交稅,信奉和我們不一樣的神”。流民從來都是增加社會動蕩的不利因素,反正別的不知道,默克爾算是引狼入室,估計有生之年她的胡作非為會被寫在每一本歐洲史里。
偏見是一座山,艾絲美拉達是那其上的高嶺之花注定被毀滅。然后四百年,那古老教堂連同命運一同被摧毀,恰如命運之輪碾碎一切,那所有的愛恨,都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