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頓商學院》前三章已經打開了讀者的思路,作者給出了具體而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些方法絕不僅限于談判,更多是應用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里。
尤其是在面對強硬或者強大的對手時,了解對方的思路,應用心理學上一個基本原則——人們討厭自相矛盾,從而說服對方,采取循序漸進的策略,讓對方幫助自己完成目標。
《沃頓商學院》第四章:面的強硬的對手。其中最重要一部分就是強調準則的力量。運用對方的準則,這思路與本書上一章所說要先確認多方的觀點一致。想要說服對方,要用對方的觀點才能讓對方理解接受,同理,準則就是能夠找到的對方的最明顯的一種觀點。
利用對方的準則,準確描述,保持謙恭,循序漸進,會將對方一步步引導到自己的目的地。
準則,實際上是一種約束和共識,它約束的不僅僅是自己,也是他人,更是行業甚至一個民族。人們不愿違背自己的準則,不僅僅是出于社會道德約束,從心理上來講也是由于違背已經認同的準則,“心理成本”很高。
“在大多數人都不甚了解的眾多極其有效的談判技巧當中,利用對方的準則也是其中之一。這種技巧對那些難對付的談判者尤為有效。然而,很少有人了解這個準則,對它加以利用的人就更少,幾乎沒人明白準則是能使人們在各種情況下應對自如的心理杠桿。我不是在談論“客觀”準則或你認為公平的準則,而是被對方認為公平合理的準則。”——《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 第四章
利用他人的準則,必須先做到了解他人的準則是什么。前三章重點闡述過,明確做一件事情的目標,然后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首先可能要處理關系,可能要先了解對方。
方法之一就是先找到對方的商業準則是什么或者對方的做人準則是什么。商家的商業準則大多是服務客戶、客戶至上或者保證質量的承諾。既然商家如此宣稱,那么作為消費者在受到不合理對待時,就應該拿出商家所宣稱的準則來“提醒”對方,商家在自己指定的面前,一般不會冒著違背自己原則的風險去違背承諾。
之所以不愉快的事件會發生,并不是雙方有意想要事情向負面發展,更多的是雙方都忘記了自己的目標是什么,做事情的準則是什么。
抱怨,則是一個相反的情況。人們之所以抱怨,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對方的準則是什么,不能理解對方的行為,從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父母經常抱怨自己孩子不聽話,這時父母應該了解的是你的孩子的準則是什么呢?如果你以為小孩子是沒有準則的,那將是極大的誤解,小孩子的準則往往來自于他接觸最頻繁的人事物。只是小孩子的學習模仿能力較強,可能會經常變更而已,所以才需要父母細心的發現。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現有的認知,讓他或她配合你,比如不愛吃青菜的孩子,他的行為準則可能是“小豬佩奇”的準則,那么想一想小豬佩奇遇到這個問題時,會怎么說呢?或許溝通就不會那么費力了。
利用對方的準則,但不要咄咄逼人,爭取利益,但不要不擇手段,循序漸進,終會達成自己的目標。
學會運用準則,無論在生活中還是談判桌前都將是十分好用的利器,但請懷著謙恭去做所有事,這樣才能無往而不利。
利用準則,就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有時可以占上風,但不必咄咄逼人,請永遠記住一句話,也許你沒有任何技巧,也沒有任何優勢,那么謙恭將永遠是最好的策略。
利用準則,但不是不擇手段,每個人的道德標準不同,不能強求,但任何人行事之前都該問問自己,是否能夠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