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文,為寄托生者對故去的親人的哀思,其內容大端頌揚逝者之一生行狀,豐功偉績,賢德苦行之類,而其有所敗事缺行似乎全然未曾有過,一律褒之以嘉言懿行。值此蓋棺論定時刻,人皆完人,金必足赤;而逝者此行,不是駕鶴亦必騎箕,有祥云駕照眾仙扶持,決無灰頭土臉孤單單踽踽獨行之道理。此亦足見吾國百姓乃具足五千年文明傳承之厚道良民----是以雖唱給棺材里的人聽,實是棺材外眾親友之樂聽者也。祭文有其特別格式,不是那么容易寫,民間便一般由喪家請專人代寫、代念,一條龍全職服務。念者大多為中年男性,有相當念祭道行,以哭腔唱讀,如泣如訴,痛徹肺腑。捶胸頓足卻有聲無淚,一唱三嘆還抑揚頓挫,哭唱到動情處,尾音悠長,還要顫三顫,時不時再要弄成氣都接不上來的樣子,配之以甩一把鼻涕,抹兩把眼淚之假動作,那光景真比死者親人還要傷心難過,本事好到直令滿堂一片唏噓,男女老幼個個低頭抹鼻子!而唱讀祭文者之謀,亦在收獲大家伙之眼淚水也。
本集祭文,是我當年'知青插隊'江西武寧時,偶然得到的一個民間抄本(1973年),想來是那地方上的專業人士所原創,特點是俚文相雜,古今拼裝;四言八句,如駢如賦還如詩經,白則徑用土語,不忍卒讀,文則直追先秦,字僻義澀;可謂鄉土與古典強強聯手。至于所祭之人,分類詳盡,三代上下,六親內外,所適人倫,一應俱全,不管什么人死了,對號入座,都有卯可點。每篇祭文,句式整齊,如韓信點兵,方陣列隊,韻律十足。而真正唱將起來,老百姓未必聽得清也未必聽得懂----基本上,人們是不大去關心他在唱念些啥,那些內容不聽也罷,大家只是細細體味唱讀人表情凄苦之狀,掂量其所唱夠否哀婉,欣賞其哽咽氣結哭得象真的-樣(雖然未必有淚,并不計較),關心其能否將全場氣氛推向高潮,并期待著東家聽了哭祭后有強烈反應,比如引發大嚎且痛不欲生昏厥過去之類----這才是對唱讀祭文者可資評分的心理段位。而祭文的內容早已不重要,哪怕你拿著一份菜單讓他去哭唱,他也必傾注十足悲情,令滿場動容,風凄雨苦,云天變色。
本集無意登大雅,概因其出自農村底層的草根文化,有其特別之味道,故吾樂意為之再謄抄一遍,以供對此有同好者參考。
劉汶德 2006年6月1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