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溝通是一門藝術,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該書入選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必讀書籍。
? ? 1、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
? ? 2、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夠聽到別人的聲音。
? ? 3、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應該”怎么樣,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也就封閉了自我。因為“應該”意味著我們別無選擇。這使我們感到無奈和沮喪。同時,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 ? 4、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
? ? 5、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 ? 6、為了幸福,必須把“別人怎么看我”這個問題放在一邊。
? ? 7、學會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讓別人猜。社會的節奏很快,人們都在匆匆忙忙地前行,打理自己的生活,的確沒有很多時間去細細顧及你的感受。所以很多時候,要學會清楚、具體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 ? 8、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境界。
? ? 9、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
? ? 10、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11、當對方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愿反饋,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
12、要分清楚請求和命令。
13、盡管有種種相似之處,生活的每時每刻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一張新的面孔,我們從未見過,也不可能再次見到。我們無法停留在過去,也無法預見我們的反應。我們需要不帶成見地感受變化。我們需要用全身心去傾聽。
14、不要急著做什么,站在那里。
15、分析妨礙了聆聽。傾聽的這種品質,體現了它與理解以及同情之間的區別。
16、【非暴力溝通四要素】
??觀察——觀察描述事實而非評論
??感受——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法
??需要——說出自己引發感受的需求
??請求——說出你希望對方怎么做的具體要求和方法
17、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夠聽到別人的聲音。
18、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可是”“但是”之類的詞語。
19、傾聽親人極為困難。
20、自責是尚未滿足的需求的可悲表達。
21、不論你選擇做什么,了解自己為什么要那樣做。比如,為了錢,為了得到贊同,為了逃避懲罰,出于羞愧和內疚,還是為了履行職責。
22、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需要,憤怒就轉變為服務需要的情感。
23、表達憤怒的四步曲:
??停下來,呼吸。
??留意我們指責。
??體會我們的需要。
??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求。
24、一旦意識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會發現彼此相同的人性。
25、練習把每一個指責都轉化為尚未滿足的需求。比如,“你讓我很生氣”轉化成“我需要你的關心”。
26、沮喪是因為一個人處于激烈的內心沖突之中,無所適從。我們內心也有一種聲音說,“我想這樣做”;但又有一種聲音說,“不,你不應該這樣做”。這樣,我們就陷入了僵局。
27、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是培養對自己的愛。
28、如何培養對自己的愛呢?轉變自我評價的方式是一個重要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么,自我評價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學習,使我們的選擇符合生命的需要。然而,不幸的是,我們的自我評價方式往往導致自我憎恨,而無助于學習。
29、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直面人生的苦難:在遇到挫折時,充分體會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遺憾是難免的。但它能幫助我們從經歷中學習,而無須責備自己。我們意識到過去的行為違背了自己的需要及價值觀,并允許這種覺察引發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就會考慮如何滿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語言指責自己,我們不僅難以找到解決辦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懲罰的痛苦中。
30、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們以苛刻的態度對人對己,我們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過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不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們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一旦我們發現自己心底深處的愿望,并采取積極的行動,我們將會重獲生活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