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的依戀關系就像安全基地,孩子可以從這里開始探索未知,他們知道不管情況多糟,他們永遠可以回到基地,作為父母會永遠支持他們。
一、什么是依戀關系?
1、什么是依戀關系
什么是依戀關系?
依戀關系:是我們與父母或其他照顧者之間的關系。
什么是模式?
模式就是我們的心理習慣,比如,一件很無足輕重的事,有的人,他就不敢去承認和面對是自己出的錯,而且每次都這樣,不管有錯沒錯,趕緊為自己開脫,那這就是一種心理模式。心理模式對于了解我們的行為方式非常有用,它們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什么是依戀模式?
依戀模式是大腦對我們曾經擁有的或正在擁有的依戀關系的記憶,并且是你如何適應和你的生命中重要他人的關系的總結,它是你對真實生活事件的習得性反應。它并不是天生的。
我們的生活一直受“依戀模式”的影響。
依戀研究指出,親子關系對孩子與他的同齡人的相處、接觸外部世界時的安全感、抗壓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理解和分析生活的能力以及將來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系,都有非常重要的關系。
內在的安全模式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長,使他們心無旁騖地去探索周圍的世界。
2、孩子與父母的四種依戀模式是什么?
我們人類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要依賴依戀對象。成年之前的依戀時間在一生中所占的百分比幾乎達到了1/3。而由依戀關系形成的依戀模式又會持續一生。
人類的依戀關系與4個S有關:為了獲得安全感(secure)、需要被看護(seen)、被安撫(soothed)并且處境必須是安全的(safe)。
被看護意味著,比如說小嬰兒餓了,哭了,媽媽及時判斷出他餓了,趕緊及時哺乳,媽媽知道孩子的需求,并且滿足了愿望。
安全意味著,一方面我們能得到保護,免受傷害;另一方面,意味著我們不害怕照顧者。
依戀模式分為兩大類: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能使我們具有靈活性,能夠自我理解,并輕松自如地與他人交往。發展安全型依戀模式是保持青春期本質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
不安全依戀有幾種形式,其中每一種,都在某種程度上損害了我們的靈活性、理解自我與以及與他人交往的能力。
在不同的環境下,和不同的人相處,會激起不同的依戀模式,讓我們顯得非常不同,而且,模式會自動發揮作用,壓根不用調動。比如,和試圖控制我的在一起時,就好像又回到了以前和很多媽媽相處的時候,感覺又被控制了。
孩子與父母有四種依戀關系:安全型依戀、回避型依戀、矛盾型依戀和紊亂型依戀,后面三種都是不安全型依戀。
為了測量1歲左右小寶寶的依戀質量,一個叫瑪麗愛因斯沃斯的心理學家設計了一個陌生人情境實驗。用這個實驗來說明小寶寶和媽媽之間依戀的強度。在這個實驗中呢,讓一歲多的嬰兒參與8個短情境,其中有很短的分離與重聚的情境。實驗發現,一歲多的孩子通常表現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三種依戀類型。
安全型依戀關系:當這個1歲多的寶寶與媽媽分開3分鐘,當他們再次相聚時,嬰兒先是尋求媽媽的安撫,接著開始安心地玩耍。這是一種安全型依戀模式的體現。
如果你的父母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持續不斷地讓你感到安全、感到被看護和被安撫,那么,你便有安全型依戀模式。
回避型依戀關系:同樣,實驗人員讓媽媽和寶寶分開3分鐘,當媽媽回來時,寶寶會躲避他們,并不會找媽媽去尋求安慰,這種不安全依戀的形式被稱為“回避型依戀”。
嬰兒在第一年的生活中沒有得到父母應有的看護與安撫,就會發展出這種不安全的依戀模式。(這種習得的反應是嬰兒為了生存而產生的。)比如,作為嬰兒的你,當你感到苦惱不堪的時候,爸爸媽媽不來安慰你,當你需要陪伴和照顧時,他們對你置之不理,那么你行成的依戀模式就是這樣的:“我不需要從這個人那里得到任何東西,因為我知道他什么也給不了我。”
矛盾型依戀關系:在實驗中,媽媽和寶寶分離后,媽媽重新回來,這時,寶寶會黏著媽媽,因為他不確定媽媽是不是會滿足他希望獲得的安慰的需求,媽媽會,也許不會,所以最好抓住媽媽不放。這類寶寶對媽媽表現出一種既積極又消極的反應。
矛盾型依戀關系無法使嬰兒得到安慰,因為他們不知道將會發生什么,父母不是一個可靠的安全港灣。比如,如果小嬰兒餓了,媽媽卻沒有覺察出他的需求,更沒有喂他,而是媽媽陷入了自己的擔憂和焦慮中,擔心自己是不是個好媽媽,那孩子是無法從媽媽這里得到安慰的。
人類大腦?的鏡像神經元使我們能充分感受到周圍人的情感,也會吸收媽媽的焦慮與擔憂。一開始我們僅僅是肚子餓,但是和媽媽互動后,除了感到饑餓,我們還感到焦慮和擔憂,心理活動是:也許這次媽媽能安慰我,哦,也許不能,哦,或許能,唉,能不能呢?看到嗎?形成了一個困惑的自我,由于經歷過這種侵擾和前后矛盾,我們就會放大自己的依戀需求。
紊亂型依戀關系:愛因斯沃斯呢,只確認了三種依戀類型,但近年來的擴展研究卻發現了第4種類型叫紊亂型依戀。寶寶既想親近媽媽,又想避開媽媽。這類依戀模型反映了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性。
你的生活中可能還會發生其他一些事情,比如說,媽媽讓你感到很害怕,可能是因為她抑郁、暴躁而且易怒。當你放學回到家,她會對你大吼大叫,甚至動手打你,其實,可能她剛剛在吼你的爸爸,或者其他兄弟姐妹,也有可能是她自己很焦慮很驚恐,無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你剛好撞到槍口上,你成了出氣筒,她把的氣宣泄到你身上了,可能她根本就不是針對你,你卻把媽媽的焦慮與驚恐吸收到了自己心里。
于是,你大腦中兩個不同的回路被激活了,一個古老的腦干回路讓你逃走或僵住不動,避開這個恐懼之源。第二個回路是,基于大腦系統邊緣的依戀系統,它會鼓勵你到媽媽那里尋求安慰,但是,你沒有辦法做到既親近,又遠離一個人。
當依戀的關系是恐懼之源時,我們會變得很分裂。紊亂型依戀關系會讓我們在很多方面變得脆弱不堪。我們很難平衡自己的情緒,很難和周圍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抗挫力很低。
二、為什么會產生不安全依戀的關系?
1、左右腦的功能
我們的左右腦通常會協同工作,但它們功能不同。
左腦的皮層主要負責語言(language)、邏輯(logic)、線性思維(linear list)、橫向思維(literal thinking)以及羅列清單(making lists)。
左腦還負責追蹤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
右腦不僅是自傳式回憶的主要來源,還負責接收來自處于較低層的皮層下腦區的信息,右腦常常被認為“更情緒化”,在右腦中,皮層下及身體輸入的信息會更加地影響著我們的情緒,使我們更不由自主。右側皮層描述了這個身體的內部感受,這意味著我們從身體輸入中獲得的信息,最先可能影響我們的右側皮層。右腦向外看世界,左腦向內看自己與他人。
我們在講我們的經歷的時候,左腦被認為是驅動我們講述自己人生故事的動機來源,?而自傳素材,也就是講的內容,是被儲存在右腦上。左右腦通力合作,又各自為政,當它們發揮平衡作用時,依戀關系也是安全的。
如果在童年早期擁有安全型依戀模式,那么我們便能帶著這種安全模式進入青春期的早期階段,這種心理狀態也意味著大腦的前額葉功能發展良好且強大。
安全型依戀模式能夠刺激前額葉皮層整合性連接的生長,經過大腦整合,可以創造出健康的、具有適應性的功能,從而賦予我們復原力,這就是安全型依戀關系的的力量。
如果你的童年時候的依戀關系是安全的,那么你的青春期變會有一個很好的開端,當遇到挑戰時,你的復原力也會較強。
2、回避型依戀關系的人有過于活躍的左腦
擁有回避型依戀關系的孩子主要依賴左腦思考,他們痛苦時,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內在的需求,他們可能會哭鬧、會表現出冷漠的樣子,學會了將自己的依戀需求減到最小。
如果在人際關系中形成了回避型的依戀模式,那么你可能會覺得與其他人也沒有什么感情聯系,甚至你自己也觸及不到自己的情緒和需求,這就是回避型依戀形成的分離的自我,生活沒有樂趣、活力和激情,這種體驗,又會影響右腦的發展,發展不夠充分。
但是,我們大腦的邊緣系統仍然保留著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系的深層本能需要,就是說我們需要與周圍人建立親密的關系。有回避型依戀關系的人意識到這種需求,并感知這種需求,有助于擺脫回避型依戀關系。
3、矛盾型依戀的人有過于活躍的右腦
具有矛盾依戀模式的人就像時而生活在情感迷霧里,時而生活在情感風暴中,這種類型的人,比如,他有過類似這樣的體驗,媽媽一直偏愛哥哥,這件事從小會引發他的情緒問題,因為矛盾型依戀的人會大夸大對依戀的需求,所以來自童年的孤獨感和沒人理會的感覺一直會持續到現在,使這個人常常在現在的人際關系中產生焦慮和不確定感。
從腦科學層面來講,右腦過度活躍,但左腦無法應對過度活躍的右腦的狂轟亂炸,怎么講呢?就是說,在這個人的右腦中,他定性為媽媽偏愛哥哥,這是他的自傳式記憶,而這個人的左腦是對眼前問題的關注,就是對他自現在生活中的人際交往的關注,右腦和左腦就開始打架,右腦干擾了左腦,左腦無法提供線性的、符合邏輯的個人敘述,于是,這個人緊張的情緒就會影響語言表達的清晰性和條理性。這也意味著這個人和別人的互動會令他不堪重負。
4、紊亂型依戀造成分裂和創傷
在紊亂型依戀的關系中,你對你依戀的對象感到害怕,這會形成分裂的性格傾向。
就像我們前面說的,紊亂型依戀的人,大腦中兩個不同的回路被激活了,一個古老的腦干回路讓你逃走或僵住不動,避開這個恐懼之源。第二個回路是基于大腦系統邊緣的依戀系統,它又會鼓勵你到媽媽那里尋求安慰,但是,你沒有辦法做到既親近,又遠離一個人
。
舉個例子來說,有個人叫小強,他一直特別害怕他的媽媽和爸爸,那他的依戀的關系可能就成了恐懼之源,這時,他就會變得很分裂。
造成分裂及創傷的一部分原因是,從內隱記憶轉化為外顯記憶的過程受到了阻礙。
比如,小強清楚地記得小時候,媽媽經常吼他,有一次吼了小強,還打了他,打得鼻子都流血了,小強想逃,他和媽媽親近不起來,這是小強的外顯記憶,外顯記憶就是不需要思考,一想就想起來的事。
但是,基于大腦系統邊緣的依戀系統,它又會鼓勵小強到媽媽那里尋求安慰,但是,小強沒有辦法做到既親近,又遠離一個人,這就造成了分裂。長大之后,只要別人對小強一發火,他可能就不自覺地認為是自己做錯了。
還有,小強會把媽媽吼他、打他,在心里不自覺地做了自我歸因,是因為他自己不好,一定是他自己哪里沒有做好,這是小強的內隱記憶。
小強要做的是,把內隱記憶外顯化就是,要去了解沒有解決的創傷,就是引入意識,他要意識到,哦,我原來當初是自我歸因了,以為我錯了,媽媽才打我、罵我的,媽媽那樣兇地對待我,我太害怕了,原來不是我的錯,有可能是她自己的情緒沒有處理好,也有可能是她跟爸爸吵架了,導致她那樣發脾氣,把氣宣泄到我身上。我一直以為她不愛我 所以,沒有辦法和媽媽親近,但是,其實并不是這樣,她并不是針對我的,這樣,小強了解了紊亂的依戀模式和分裂狀態,就是走上治愈之路的重要開始。
三、怎樣轉化成安全的依戀關系
如果你童年時的依戀關系不是安全的,那么,它就有可能持續一生,但只要了解它們,便可以改變它們。書中給了很多的第七感工具把不安全的依戀關系轉化成安全的依戀關系。
1、用人際時間開啟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與人的交往中,領會他人的情感、想法、記憶、信念、態度、和意圖,會讓對方“感到被感知”,這就是人際時間,人際時間能夠催化人際間的整合。青少年他們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在人際交往中找到強烈的存在感,我兒子小學時不怎么跟同學來往,自從上了初中,朋友都成他的精神支柱了。友誼對青少年的確特別重要。
當你感到有個人特別理解并尊重你的內在世界,就是你的心理,這種感知便是健康人際關系的基礎構建。
當你思考其他人的內在世界,就是別人的心理,就會和他有深深的聯結,自我感覺得到了擴展,感到更充實。
2、反思性對話
理解自己的生活經歷能讓你在人際關系中盡可能活在當下,也意味著反思從前家庭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問一問自己的這些經歷如何影響了現在的發展,這對你的幸福、人際關系的健康發展、親子關系都特別重要。反思我們自己的人生旅程,讓我們有機會以不同的方式來對待我們的孩子。
我們還要反思自己的依戀模式是如何影響了感應自己內在能力和他人內在世界的能力?是不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促進了彼此間的信任感?
這些反思都是很重要的練習,它能讓你更清楚的意識到你自己在決定人際交往的質量上發揮著很大的作用,依戀模式是會影響你與他人的互動方式,但這些模式 是可以改變的。通過形成新的自我意識,你能夠以更令人滿意的方式與他人和自己進行情感交流,在我們為自己以及為我們交往的人創造最平衡的心理生活中,有個字母縮略詞PART就是我們發揮的作用:當下(present)與他人保持協調(attune)、產生共鳴(resonate)以及創造信任(trust),我們認知地做好PART,心理生活就會蓬勃興盛。
反思性對話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觀察與他人進行交流互動的模式,能夠使我們能夠對他人的情感感同身受,與他人產生共鳴,不但開始感覺到他們的情感,也更加了解自己了。
3、為不安全依戀關系的人提供一小些簡單基本的練習
書中給這些曾經有回避型依戀關系的人、曾經有矛盾型依戀關系的人、曾經有紊亂型依戀關系的人,這些不安全類型的人提供了一些簡單的練習,像寫日記呀,識別情緒呀,嘗試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呀,反思啊,通過這些練習去轉化不安全的依戀關系。
存在不安全依戀模式的情況下,我們是畏縮的,世界也躲避著我們;我們與自己是分離的,世界也與我們相分離。但是,在安全型依戀與整合的情況下,我們微笑著,世界也向我們微笑著。
當擁有安全型依戀關系的孩子長到青春期后,他們也更有可能理解自己的生活,形成條理清楚的?關于他們自己人生的敘述。對于他們曾經是誰,現在是誰以及想要成為誰,他們有著合乎邏輯的一致感受。他們既可以做自己,也可以與他人形成親密的、有意義的關系。
雖然我們擁有了安全型依戀模式,也具有復原力,并不是說我們的發展就萬無一失了,一方面,青春期的重塑過程會給身心健康帶來很大挑戰,比如患上焦慮癥、酒精成癮、游戲成癮等。即使擁有安全型依戀模式,也不能解決這些問題。
另一方面,除了依戀關系外,還有很多因素會影響我們的發展,?比如,性格、廣泛的社交關系、社會經濟地位、遺傳基因等。
但是由于依戀關系的影響很大,因此我們要向積極的?方向塑造依戀模式,讓它給生活注入力量。我們或許不能改變自己的基因,但是,我們能改變自己的心理與行為。
西格爾博士將“全腦教養法”運用到青春期,從“第七感”入手,提供了大量的方法,幫助我們整合左右腦,將不安全依戀模式轉換為安全依戀模式,我們是不是有信心與孩子進行更良性的溝通,和孩子一起創造一個平靜、寬容的成長環境,解決青春期的一切挑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