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是由李安執導,于2007年上映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大學生王佳芝以身犯險引誘漢奸易先生,并對易先生動之以情,最終導致刺殺行動失敗的故事。
這是李安在拿小金人之后的首部電影,眾多吃瓜群眾也紛紛拿著小板凳等待著影片的上映。但是這部良心之作卻沒有進入大陸電影市場。一時之間關于《色·戒》的流言四起,娛樂化的文化市場紛紛將矛頭指向電影中的情色鏡頭,女主湯唯也為此受到千夫所指。
正可謂:道學家看見淫,文學家看愛玲,政治家看諜戰,女性看女權,流言家看見民國秘事……那么,爾等吃瓜群眾還是看《色·戒》吧!
且說“色”、“戒”
在張愛玲的小說中,“色”“戒”二字原本就是隔開的。張愛玲故意在色與戒中,劃上了一個短暫的停頓,像是在這二字之中輕嘆了一聲。孟子云:“食、色,性也。”但是《色·戒》中的“色”不單指“性”,它還指佛家的“色相”,即人的聲音容貌和七情六欲。
微曲的卷發配著精致的柳葉彎眉,水藍色的旗袍把她的身材襯托得凹凸有致,盤扣下的薄沙映著她身體的顏色,最是那懾人的紅唇藏著淺淺的笑意,這樣的王佳芝怎能不讓人神往,連易先生那樣小心翼翼的政客也免不了蕩漾了心神。隨著易先生一家遷往上海,王佳芝第一次引誘易先生的計劃破產了。但是那一次雨中的相遇卻在易先生心里扎下了根。
二說這“戒”字。戰爭年代,人心之間難免提防,更不用說易先生這樣的政客,沒個戒備之心如何行走江湖。小說中的易先生被張愛玲稱之為“鼠相”,影版中的梁朝偉雖說不上是鼠相,但眼神之中的戒備和懷疑仍讓人不免為之一振。
這“戒”字還指的是影片中的“戒指”。這戒指可謂是《色·戒》中的關鍵道具。張愛玲曾這樣寫道:“她把那粉紅鉆戒戴在手上側過來側過去的看,與她玫瑰紅的指甲油一比,其實不過微紅,也不太大,但是光頭極足,亮閃閃的,異星一樣,紅得有種神秘感。”王佳芝心動了,究竟是色動還是心動?
色動還是心動,色戒還是心戒
王佳芝問易先生:“好看嗎?”
易先生側著頭,迎著珠寶店的臺燈。他看了看戒指,又看了看王佳芝。憂郁悲涼的氣質映在她的眼底,她動心了。被父親拋棄的王佳芝,此刻在一個政客的身上找到了歸屬感。這戒指是一個承諾,甚至是一個她從未擁有過的承諾。她的心里防線轟然崩塌。她微顫著朱唇,靠近易先生的耳朵,從牙齒縫擠出了兩個字“快走”。
王佳芝心動了嗎?是的。
易先生呢?
“快走”這兩個字仿佛子彈一般射進易先生的大腦。他迅速反應、狂奔下樓、奪命而逃。動作之連貫、迅速,可知他是個老狐貍了。當晚,易先生就處決了策劃這場刺殺的一干人等,當然也包括王佳芝。易先生雖為情場老手,可是也真沒為誰動過心。
易先生回到家中,走到王佳芝住過的客房,推了門,門咿咿呀呀的發出聒噪的聲音,回響在這個空蕩蕩的房間。易先生坐在窗邊,撫著雪白的床單,任由心事蕩漾在只屬于王佳芝的空氣中。
這王佳芝,讓他戒了心。
誰選擇了誰
是李安選擇了張愛玲,還是張愛玲選擇了李安?仿佛冥冥之中自有注定。是李安發現了張愛玲文中的壓抑與蒼涼,也是張愛玲成就了李安對人性深處的細膩刻畫。
一個是奔波于大陸和香港的天才作家,一個是生于臺灣接受美式教育的國際導演,或許是常年漂泊無根的身份讓張愛玲和李安選擇了彼此。
電影似乎比小說多了些溫情和暖意,它淡化了小說中張愛玲對人世的淡漠和涼薄。無論是王佳芝還是易先生,他們既是大時代下犧牲品,也是彼此在亂世中唯一的浮萍。因為小說是張愛玲書寫自己過人之才的領域,而電影,則是李安這個天涯人的安身之所。
我是約克鎮的瘋子,和我一起瘋看電影吧!歡迎交流、點贊、關注哦~看文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