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能一起游蕩真好,在四月奇跡般的天氣里。——題記
? ? ? ? 今日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二十四節氣中只有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這一天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輩,充滿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敬畏生命的同時我們更加懂得生的意義。因為今年是“兩頭春”,長輩說不適合在正清明日掃墓,擬改在本周末出行,于是我們以另一種方式去追思先賢,今天要去追的星是王陽明,社科院哲學所的張教授帶著我和先生重走王陽明在杭州走過的路。
? ? ? 一代“心學”大師王陽明少年時期聰明好學、青年時期滿懷抱負、中學時期坎坷不平、晚年時期老當益壯,一生跌宕起伏,充滿了傳奇色彩,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巧的罕見大家,他對于杭州也有著特殊的情感和親睞。不論是玉皇山麓天真山的天真書院,還是鳳凰山萬松嶺的萬松書院,不管是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凈慈寺,還是濟公和尚出沒的靈隱,雖然他沒有在杭州任過職,卻在這里留下不少痕跡,他在杭州每次居住的時候,都會游遍西湖及周邊的山山水水,一邊欣賞自然的旖旎風光,一邊和西湖邊寺廟和尚高談闊論,談禪論道。這些來源于生活的哲學積累,無疑對他之后“心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影響和推動。在他與杭州深厚的淵緣中也留下或喜或悲的故事,也寫下許多詩賦文章。比如他寫的《西湖》:“書舫西湖載酒行,藕花風渡管弦聲。余情未盡歸來晚,楊柳池臺月又生。 ”他路過的地方包括杭州的圣果寺、靈隱寺、南屏寺、凈慈寺、虎跑寺等寺廟以及天真書院、萬松書院、兩峰書院、虎林書院等書院。杭州的湖光山水,寧靜安謐,曾為他抹平了累累傷痕,成為他絕佳的養身、養心之地。王陽明晚年還有一個夢想,就是在杭州西子湖畔修建一座傳播心學的書院。
? ? ?
? ? ? 仔細去追溯這條時間線,我們可以看到,11歲的王陽明曾第一次到杭州,因為他父親在他10歲時高中狀元,被點去京城為官,生活安頓下來后派人回家,路過杭州并迎請陽明的祖父竹軒翁至京侍養,享受天倫之樂。21歲的王陽明到杭州參加鄉試并考中舉人。在復習備考階段,他就住在西湖邊的凈慈寺。考中后,不知他是否有“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杭州花。”這個沒有相關資料佐證,但按常理推斷,應該會好好游玩杭州、西湖一番。所以杭州是他走上官場的起始地。后來31歲時的王陽明,請了病假,回到紹興,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靜養身體,次年春天離開紹興陽明洞,來到杭州,還是住在南屏凈慈寺,一住住了大半年時間。因為西湖美景甲天下,古剎隱士不可勝數,文人墨客往來不絕,在文化底蘊如此厚重、景色如此秀麗的地方休養,這一段時間,也是他最為愜意的時光,有多首詩為證,詩中處處流露出他愉悅的心情,飽滿的精神,歡快的情緒。而這一時期,也是王陽明思想發生重大轉折的一時期,是他回歸儒家思想的重要一年,當然也是他大量走訪西湖群山的時期。杭州,見證了王陽明思想的轉變。
? ? ? ? 比如,王陽明當年逃難就居住過圣果寺。這個寺廟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只是代表皇家寺院的威嚴,更讓很多文學大家因為它留下了很多經典詩詞,比如“登高見山水,身在水中央。下視樓臺處,空多樹木蒼。浮云連海氣,落日動湖光。偶坐吹橫笛,殘聲入富陽。”就是王安石游杭州圣果寺后寫的一首詩。寺廟位于杭州鳳凰山上,上面還有宋高宗趙構手書“忠實”兩字的題刻,所謂“忠實如何似我心,我心不變汝何能。錢塘江水雖無盡,尚有晴枯未必深”,講的就是這個意思。鳳凰山是一塊風水寶地, 隋文帝開皇九年改錢唐郡為杭州,吳越國錢镠的王城也建在此地,北宋時期,這里就是杭州州治的所在地。 所以,六百年間鳳凰山麓一帶都是當地最高官署府衙的處所。因為它風水好,以至于讓南宋的皇帝們都喜歡在此安居,正南“下瞰大江,直望海門”,可見天生就是一個宜居養生和就近泊船航渡的絕佳之地。
? ? ? 37歲那年,他因為得罪了宦官劉瑾便欲全身而退,一路從京城辛苦南下來到錢塘江邊時,向來多病的他,好像是天意一般,又生起病來,于是就在杭州住下來養病。他先是在凈慈寺住下。仲春的杭州桃紅柳綠,西湖山水以其獨有的溫婉撫慰著這位身心受到重創的學者。但四月的杭州,游客和香客使得佛寺并不清靜,剛剛受過驚嚇的王陽明嫌凈慈寺太過喧鬧,他得的是肺病,需要靜養和新鮮的空氣,于是就搬到了以幽靜出名的鳳凰山勝果寺。這里四周青山,除了寺僧,很少有閑人闖入。對文人來說,山水往往是療傷的最佳選擇。尤其是像王陽明這樣的文人,杭州的山水很快安頓了他的心靈。他漸漸地四處走動,而走得最多的便是天真寺。天真寺背靠玉皇山,在山南向陽之坡,左右有山如抱,形似圈椅,前有錢塘江日夜奔涌不息,隔岸一馬平川,視野極為開闊,深諳道家之學的王陽明覺得此地是修業授業的好地方。可以這么說,他與天真寺是相當投緣的,因而在后來的日子里他經常向弟子們提起天真寺,認為那里以后可以作為講學之地。后來又到杭州,因為天真寺舒適的房間向陽和暖,正好適合他虛弱的身體,他就在天真寺住下來,在為弟子講學的同時,還到剛剛重新修繕的萬松書院講學。
? ? ? ? 56歲時再次來到杭州,在凈慈寺修養期間,悠悠的南屏晚鐘、萌萌噠松鼠居士,如夢似幻的西湖風光,伴隨先生療愈傷痕、砥礪心性。此時的陽明回想一生,百死千難都歸于平靜,只牽掛心學如何傳承,于是囑托弟子將來在西湖邊建設一座書院,傳承心學,教化百姓。先生一生大半跌宕起伏都已經歷,在不斷地挫折砥礪、百死千難的危機中前行,心學進一步走向圓滿成熟。到此時期,已經完全將個人的生命和志向,與民眾和國家緊緊相聯。這段經歷,如同先生與友人共勉、囑托建立天真書院一樣,亦是先生“予有西湖夢,西湖亦夢予”一句最值得銘記的注腳。
? ? ?
? ? ? 王陽明在西湖其中一個重要的養性方式是游西湖,觀賞湖光山色,飲酒吟詩,所以他寫了許多詠西湖的詩。如《西湖醉中漫書》:“湖光瀲滟晴偏好,此語相傳信不誣。景中況有佳賓主,世上更無真畫圖。溪風欲雨吟堤樹,春水新添沒渚蒲。南北雙峰引高興,醉攜青竹不須扶。”詩中詩人面對春水蕩漾的西湖,如入畫中,漫步湖堤,飲酒登山,對美不勝收的景色贊嘆不已。透過詩句的表面,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真”的意境的感悟,詩人觸景生情,興致勃勃,一個“醉”字,借酒澆懷,將詩人的性情豐滿地展現出來。在《西湖醉中漫書二首》中詩人把這種情感進一步推到了極至:“十年塵海勞魂夢,此日重來眼倍清。好景恨無蘇老筆,乞歸徒有賀公情。白鳧飛處青林晚,翠壁明邊返照晴。爛醉湖云宿湖寺,不知山月墮江城。”
? ? ? ? ? 王陽明一生中對周敦頤的道德文章也是十分贊美,從這詩中也可略知一二,表現了詩人的“香草”情懷。后來他在京師寫了一首《寄西湖友》:“予有西湖夢,西湖亦夢予。三年成闊別,近事竟何如?況有諸賢在,他時終卜廬。但恐吾歸日,君還軒冕居。”此詩語言簡潔明快,詩意暢達。除表達友情之外,再現詩人對杭州西湖難舍難割的情感,同時明確地表達了歸隱的愿望。后來寄寓凈慈寺養病期間寫了《南屏》諸詩。“溪風漠漠南屏路,春服初成病眼開。花竹日新僧已老,湖山如舊我重來。層樓雨急青林逈,古殿雪晴碧嶂回。獨有幽禽解相信,雙飛時下讀書臺。”“臥病空山春復夏,山中幽事最能知。雨晴階下泉聲急,夜靜松間月色遲。把卷有時眠白石。解纓隨意濯清漪。吳山越嶠俱堪老,正奈燕云系遠思。”歲月的流逝,命運多桀。面對昔日湖山碧嶂,古殿花竹,人事已非,今非營比。盡管是初春,“溪風漠漠”、“湖山如舊”、“雨急青林”、“松間月色”多為冷色。詩中將自然界新陳代謝與人生易老對舉,表達了命運不定、時世難測之感。后來當他又一次來到西湖,心情是十分沉重而又復雜的,于是他寫了一首題為《西湖》的詩:“靈鷲高林暑氣清,天竺石壁雨初晴。客來湖上逢云起,僧住峰頭話月明。世路久知難直道,此身那得尚虛名。移家早定孤山計,種果支茅卻易成。”詩中反映了他深感朝政腐敗、政治險惡,良知難行。作了歸隱的打算。“世路久知難直道,此身那得尚虛名。”此句鮮明地表白了詩人對封建王朝的失望和對朝政的厭惡。“移家早定孤山計,種果支茅卻易成”,表現了王陽明淡泊功名利祿,學宋人林逋歸隱山水之志。可以說,王陽明對明王朝的危機有了深刻的認識。如何平衡既堅持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的人格理想,又保持超越世俗的人生態度之間的關系,成為王陽明西湖山水詩一個無法回避的主題。他唯一的選擇,“已買桃花洞里春”,就是效法陶淵明——歸隱。
? ? ? ? 杭州西湖,在王陽明的生命歷程中留下了許多難以磨滅的印記,是他的命運轉折發生地、見證地。西湖的嫵媚、柔情難以熨平詩人苦澀、憂傷的心靈,但這一切反使王陽明的思想更為成熟。詩意有了更深的內涵,對西湖之美的觀照更加澄澈,形成了西湖詩多重意蘊的特色。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王陽明心學有一些“神秘色彩”。對于“心即理”“心外無物”等觀點,雖說不出它的準確含義,但似乎能朦朧地感覺到,陽明心學的思想是在給我們一種精神力量,能夠使我們疲憊的心身得到安頓。陽明心學,是“關乎生存意義、價值的自我實現”的學問。王陽明有詩:“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王陽明想強調的是,人通過建立正向的心靈秩序,是完全可以擁有持續不斷的發自內心的動力,過一種極具價值感的人生的。它是“生命的學問”,它教你從人生內部去尋找生命意義,突破生命的限制。當然,這種突破并不容易。如王陽明所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他自己也是經歷了“五溺三變”(“五溺”指的是他曾沉溺在任俠、騎射、辭章、神仙、佛老之中,“三變”是三次人生的轉變),經過大量實操、走彎路、內心煎熬,才建立起了一套能和自我生命緊密相接的,真切的具有指導意義的方法。陽明心學的核心要義,只是要讓人主動地、自覺地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自我心身秩序,并要求把這一心身秩序體現到、落實到自己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用這一完整的心身秩序來支撐起我們的日常生活,實現人格的獨立、健全、完整、統一。總體上說,陽明心學是關乎我們的實現生存的,是關乎生存意義與價值的自我實現的。他摸索出一套實用的“做事方法論”,教人“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王陽明并非書齋里的學者,高談闊論卻難以將理論落地。立德,立言,立功,他將自己的理念用到做事當中,一生中帶兵平定多處叛亂,掃清匪患,軍功卓著。其用兵“詭異”、獨斷,向來有“狡詐專兵”之名。在記載其語錄的《傳習錄》中,也常出現令人醍醐灌頂的句子,把我們一下子點醒。王陽明雖然已離500年,卻有無數的追隨者踐行著他的理念,從中汲取自我實現的精神力量。他啟發著包括曾國藩、梁啟超、孫中山、錢穆、梁漱溟在內的一大批海內外牛人,在追求理想的同時,也悟到了人真實的存在意義和價值。
? ? ? 今天的微信日歷上說:“能一起游蕩真好,在四月奇跡般的天氣里。”是的,這個天氣適合閑適地游蕩,一如今天上午我睡到自然醒,然后坐在湖邊喝茶、發呆、望向遠方。中午午休片刻后下午出去爬山,向著萬松書院、向著勝果寺、向著凈慈寺,下次我還想去月巖與天真精舍,鳳凰山和天真山其實是緊緊挨著的。先生說,雖然今天很累,但很快樂。我說,你越早意識到過有趣的人生靠的是自己,你的狀況就會越好。有的人認為,每天醒來之后都有事情去做就是活著,有的人認為,從身體到精神都能真切體會到生活就是活著,還有的人認為,確立一個目標并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就是活著。我看來,表達的反面就是活著,活著就是花費三倍的精力在靜默之中證明靜止與火焰。仔細想想,有生之年,還真希望能夠看到有個“天真書院”可以用來研學、講學。 其實紅塵囂囂,我們都需要有一個可以讓心靈散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