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逗三只眼》 欄目 訊 記者 黃宗孟 整理報道
遵義市匯川區(原遵義縣)毛石鎮大梨村境內,發現一個龐大村落遺址的山洞。在這個山洞中,保存著相對完整的城墻和道路系統等。具體形成年代有待專家進一步考證。
藏在洞里的古村落遺址
該落遺址位于遵義市匯川區(原遵義縣)毛石鎮大梨村境內,洞口在一處石巖之下,村民們稱這個山洞為“上洞”。冬閑時節,附近的年輕人偶爾會進行探洞“冒險”。
記者進入山洞約百米后,便看到一道橫貫整個洞口的石墻。石墻高約6米,長約百米,有4個垛口。城墻中間部分向外突出,厚度約有1.5米,后方兩道稍低的臺坎,各寬3米。繼續往下,龐大洞廳內層層疊疊的“梯田”,躍然眼前。毛石鎮政府干部說,這些“梯田”,其實是用石頭壘砌起來的“石窩子”,小的僅2至3平方米,大的有10多平方米。
記者在現場看到了至少4條連接“石窩子”的道路,有的道路上還設置了類似“寨門”的隘口。一側的洞壁上,還有一條人工開鑿的道路,長約400米,向洞內延伸。
另外,洞廳內,至少還有2到3處懷疑是取水點的坑凼,以及幾個灶臺。
“初步測算,這些‘石窩子’有70多處,總面積有10000平方米。”洞內遺址中還找到了部分青花瓷片、土陶瓷片等。
遺址或已存續百年
專家分析,當地人所稱的戰亂,很可能是太平天國運動的義軍,也可能是幾乎同一時期的桐梓縣楊隆喜等人發起的反清復明運動。其中,擁有兩萬多兵力的楊隆喜等人,曾在毛石鎮與當地團練打了一年多的仗。
“不論是哪一個運動,時間都是清代咸豐年間。”當地政府干部說,據此推算,遺址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
記者就此咨詢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飛、遵義市博物館館長李良福時,他們均認為這個“洞中村落”屬于一種“洞屯”現象,而且比較典型,有較高的保護和研究價值。
所謂“洞屯”,是指在清末戰亂、匪患猖獗年代,各地群眾自發在隱蔽山洞內修建藏物、藏人的場所,目的是為了躲避戰火等。“在貴州有很多,但這樣大規模、設施齊全的‘洞屯’遺址,非常少見。”一位專家說。
在此、呼吁社會各界人士共同保護好這些人類文化遺址。有需要到當地考察了解該遺址的各界人士可以和黃宗孟聯系。電話:1808962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