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回到家里,聽媽媽講爸爸最近去檢查身體,檢查結果是血糖偏高,醫生說主要原因是平時飲食不規范引起的。
雖然醫生給了一個大致的指導方向,但是并沒有給出具體的可行性建議。爸爸對于應該如何吃飯依然是一籌莫展。于是我就找了幾本書,學習一下營養搭配,如何飲食的基礎知道。
這本《你是你吃出來的》就是我翻過幾本書中最接地氣的一本書,也是最具有可操作性的一本書。本書的作者張萌,是一位臨床營養醫生,從事營養學研究十余年,幫助過數十萬人調整飲食進而治愈疾病。
讀完這本書我才發現,之前我對于肥胖的原因以及如何減肥的經驗,完全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從這本書里我也找到了應該如何調整爸爸每天飲食的方法,相信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爸爸的血糖很快會恢復到正常狀態。
據2020年的一份數據顯示,當前中國的肥胖人口數量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也就是說,我們已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肥胖大國。
說起肥胖,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第一想法是,現在物質條件好了,現在人的生活水平高了,每天大魚大肉的吃著,自然也就很容易吃肥胖。肥胖真的是因為吃大魚大肉的原因嗎?
在這本書里,作者重點講述了人體所必須的七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又稱為糖類,包括葡萄糖、果糖、麥芽糖、淀粉等)、蛋白質(分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脂類(分為脂肪和類脂,脂肪又叫甘油三酯,分為必需脂肪酸和非必需脂肪酸;類脂包括磷脂、膽固醇、膽固醇脂、糖脂)、維生素(分為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礦物質(分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膳食纖維(分為可溶性膳食纖維和不可溶性膳食纖維)、水。
這七大營養素中,我們的直觀感覺是,導致我們肥胖的罪魁禍首應該是脂類。所以,平時吃飯的時候應該少吃油脂,多補充碳水和蛋白質。
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這樣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的。
從身體內能量的供給順序來說,這其中營養素都是需要每天攝入的,但是功能的方式并不相同。食物進入我們體內,需要分解成葡萄糖才能參與到新陳代謝供應能量。其中,碳水化合物最容易分解成糖類,因此也是最先用來供能的營養素。
如果我們吃的食物中碳水含量不足,身體也會調動存儲在體內的脂肪,分解脂肪來給身體功能,最后才會分解蛋白質功能。也就是說,人體內的功能順序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
當我們吃進去太多的碳水化合物的時候,尤其是吃了過量的精米和精面,這些碳水化合物快就會分解為糖類進入血液成為血糖。因此,普通人如果血糖偏高,非常可能的原因是精致的碳水吃得太多了。
如果身體不能消耗掉這些血糖,那么多余的部分就會轉化成脂肪存儲在人的身體中,這樣人就會肥胖了。
那么對于咱們剛剛的問題,吃油脂會導致肥胖嗎?答案是,會,但油脂不是主要原因。因為人體小腸的毛細血管對于油脂的吸收是非常微弱的,過量吃入油脂確實不利于減肥,但是正常的油脂攝入并不會導致肥胖。
真正導致肥胖的,是平時吃了太多了碳水化合物,這些碳水化合物不能及時被身體消化掉,轉化為了脂肪存儲在身體中。
所以,想要減肥的人,如果你只是想著不吃肉只吃米飯和饅頭,那么減肥是大概率會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