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書」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么?
不知你是否自問過「書的本質是什么?」是上一代對下一代的精神遺訓?是行將就木的老人對年輕人的忠告?是將去休息的站崗人對接替他的人的命令?
每次面對書,如果你會糾結于「買不買」或「看不看」的兩難,那你很可能還沒有了解書的本質。這時,你或許該問一句「書是什么?」
從最直觀的角度來看,書分為紙質書、電子書、有聲書等等,但這只不過是形式,我們更想研究它的內涵。
首先看看「書」這個名字怎么來的。一個名字就是一個概念,也只有概念誕生了,人才會有意識去注意到它的存在。
英語中book,最早要追溯到「山毛櫸」這種奇葩植物,古英語中它叫boc,用來指「刻有文字裝訂成卷的山毛櫸樹皮」。隨科技進步,書寫材料一再改進,從最原始的樹皮到羊皮紙,直至發明了紙。boc也幾經演變最后變成book這一形式。
而漢字「書」,早期是個動詞,表示書寫,慢慢隨著書寫材料,由青銅器變為布帛和竹簡,再到后來的紙,「書」逐漸成為名詞,來指代「裝訂成冊的著作」,這基本就是今天常見的意思。
從名字的起源上,可以看出,書是一種「承載體」。而且無論印刷術出現與否,書一直屬于是一種稀缺資源,所以以前有錢人家才有書,還需要建個藏書閣來安放它們,以示尊重。
語言,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傳統的口口相傳局限很大,一來受制于時空,二來容易在相傳過程丟失或者被扭曲。如果哪個部落,遇到意外,不幸掛了,那文化就斷代了。
文字,以及承載文字的「書」,兩者出現解決了人對于超越時空的訴求,知識文化得以流傳,整個人類的「進化」速度大大提升。
小時候,你聽最多的一句「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時覺得這挺矯情的。但現在回過頭來看,反倒是很有道理。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人類比較特殊,除了自然選擇之外,人類還存在著一種「文化」進化。
《人類簡史》、《未來簡史》、《極簡人類史》都提到了這一點,新人類的出生不能完全繼承上一代性狀,如強壯的體魄、聰明的頭腦。但是父輩往往把生存經驗傳授給子代,子代也由此有了更強的生存競爭能力。
子代又經過自己實踐,在原有的經驗上豐富和改進,又傳給孫輩。一代代的文化疊加,像登階梯一樣,人類采摘了更高層的果實,獲得極強生存能力,形成一種自我加速的「文化進化」。
別的生物需要幾萬年,人類在精神層面的進化只需幾十年,而且間隔還在不斷縮短。
「文化進化」過程中,書起著關鍵的作用,而且印刷術和互聯網的普及,正在大大加速這個過程。
書,已經由原來的稀缺之物,變成了人手一冊的讀物。電子化的發展,讓書更加廉價,人們越來越容易記錄下各種內容,也越容易發表出來,世界逐漸進入「信息爆炸」的年代。
書的本質是:信息的有機集合體。它的血液里,流淌的不是文字,而是信息。
信息泛濫,很容易就會淹沒「書」的價值。
國外的書一直都很貴,因為他們賣的不是書,而是有價值的信息。而中國很多地方,書是論斤賣的,把書當做紙來賣。兩國對知識的尊重程度,不用多言,你也清楚。
大一時,校園里的一個舊書攤,說是說舊書一律5塊,我最后挑了一本《少有人走的路》,剛一拿上手,賣家就對我說「這個要10塊」。我買了,很感謝賣家識貨,以價值來論價錢。
說回來,信息泛濫,劣幣驅逐良幣,有價值的書很容易被埋沒。
一顆老鼠屎毀壞一鍋粥。劣質書,很可能講的是扭曲的事實、偏激的言論、錯誤的經驗以及毫無根據的猜想,這些其實會給讀者帶來不良的影響。如果沒有仔細區分,容易被誤導,錯了還不自知,這等于削弱了讀者的「生存能力」。
這些猶如給人帶來不良的「變異」。如果沒有仔細區分,容易誤導,錯誤行事,如果不自知,會降低「生存能力」。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糾結「買不買」和「看不看」,除了經濟原因,更多是對「書」有一種懷疑。
比如,你吃過蘑菇,覺得很好吃,但是在野外發現蘑菇,你就會猶豫吃不吃。如果你有其他食物可選,那寧可放棄美味,也不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學會辨識,在保證安全的同時,也不錯失美味。
選取好書,就是這樣一個關鍵的藝術。這個我們后面再聊。昨天,看到何帆老師微博發的一條好書的標準,跟你分享一下:
好書的判斷標準有二:一是恨不得一口氣讀完;二是舍不得一口氣讀完。
前者衡量的是「精彩」,后者考驗的是「深度」。一般常說的好書,主要是指價值,也就是「深度」層面。而「精彩」,不只是書要寫得好,而且讀者也要感興趣才行。
書的本質是「信息」。好書意味好的信息,你吸收了,并且改變了你的行動,這就有價值。
卡夫卡對書,說出了自己的理解:
A book must be the ax for the frozen sea within us.
所謂書,必須是一把劈向我們內心中冰封大海的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