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結合新課標、課堂實錄和教學設計,談于老師達成本課教學目標的路徑。
新課標對“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第三學段的要求是:“閱讀表現人與社會的優秀文學作品,走進廣闊的文學藝術世界,學習品味語言,欣賞藝術形象,復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節,積累多樣的情感體驗,學習聯想與想象,嘗試富有創意地表達。”
《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教學應該學什么?第一,從文言文的特點來看,首先體現在文言上;第二,學習文言文,實質上是體認文言文的言志與載道;第三,學習文言文,研習謀篇布局的章法、體會煉字煉句的藝術;第四,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我們要認識到,對一篇文言文來說,“言”是“文”之始,“文”是“言”之成。二者要有機融合,如理解字詞時不孤立,可以放到語境中,也可以是學生不得解時再去引導,文字、文學、文章、文化,一體四面,相互依存。
那么,于永正老師是怎樣引領五年級的學生學習《楊氏之子》這篇文言文的呢?我始終覺得,于老師就像一位烹調大師,他的課就是一道美味大餐,這道大餐最主要的食材就是“讀”,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形成了一種特別的“語文”味道。
一、表情朗讀入味
一開課,于老師就展示出不同的表情,告訴同學們表情會說話,讓大家學會“察言觀色”,這是在為下面的感情朗讀打基礎。因為初讀文言文,一定要讀正確,讀流利,這篇文章里有人物對話,加上表情更能讀出文言文的韻味。
文言文的特點是十分簡練,這是于老師讓學生自己在初讀體驗中總結出來的,《楊氏之子》很短,共有55個字,但包含的意思很豐富,于老師教學生會讀文言文,即發揮想象讀課文,把一個字變成好多字,并結合文本內容一遍又一遍地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如“惠”是通假字,“詣”專門指拜見尊敬的人或長輩。這兩個文言字詞如果掌握了,就為日后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初中篇目《愚公移山》和《桃花源記》中還會出現這兩個詞。
表情朗讀如調味劑,能創設一種情境,增加一種趣味,更能激發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致,讓這道大餐更加入味。
二、咬文嚼字品味
文言文注重遣詞造句,于老師深諳此道,在前面熟讀背誦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文本內容思考:從哪兒看出楊氏之子非常聰明呢?
學生在細讀中抓住了“楊”和“孔”兩個姓氏,反復品讀后,總結出楊氏之子“會聽”“反應快”“會說”等特點,顯示出他的聰慧。
接著,于老師又讓學生深入一步思考:“他還是個怎樣的孩子?”學生們再次走進文本內容,從“為設果”看出楊氏之子不僅有禮貌,而且非常熱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夫子”是尊稱,可以看出楊氏之子說話很得體,很有教養。“未聞”一詞,楊氏之子沒有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說“沒聽說孔雀是您家的鳥”,不動聲色地“回敬”了對方,又不讓對方難堪,可見他的教養。
于老師就是這樣讓學生逐字逐句品讀體會,通過咬文嚼字,讀出了文中的“話中話”。
細讀如文火慢燉,能深入文本,讓學生學會鉆研欣賞,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值得細細品味。
三、故事新編出味
閱讀經典,學以致用,這才是最重要的價值所在。于老師課堂的高妙之處還在于讓學生分組創編故事,并有針對性的要求,相貌描寫要體現出人物的年齡、聰明;動作、對話描寫也要寫出楊修的聰慧。
學生的創讀編寫很精彩,這和老師的引導點撥是分不開的,在原文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的創新思考,這才是語文素養提升的真實體現。
故事新編環節,看到學生精彩的展示,我們會深深的感受到,于老師的這道語文大餐已經“芳香四溢”了。
整堂課,學生就是在讀中學,讀中思,讀中悟,老師的引導與點撥都恰到好處,助推著孩子們進入一個又一個思維的高度,以讀為本,以讀促思,讀說結合,讀寫結合,短文長教,言簡意豐,這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學的本質。
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這才是純真的語文課堂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