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談到青春期少年的逆反心理時,提及過“心理逆反期”的概念,青少年偏向于對獨立人格的反抗,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這一時期屬于個體成長過程的第二逆反期,和個體第一逆反期的表現有明顯的差別。
第一逆反期是出現在嬰幼兒時期,大致年齡段分布在3-4.5歲左右,主要表現是幼兒要求行為活動自主和實現自我的意志,反抗父母的控制。最近這一個多月,東哥和西姑娘的表現,其實很能說明問題,叫做什么偏不做什么,越制止越興奮,對著干的行為反而更加強烈,比如吃飯,總是磨磨蹭蹭,沒辦法專注獨立吃完一頓飯,于是我想盡了各種辦法,軟的硬的,獎的罰的,幾乎都不起作用,當東哥被餓了一天不給吃飯,到晚上吃飯的時候,竟然直接丟給我一句,“你們不是不給我吃飯的嗎?”……以至于母親和我都陷入了無法控制的咆哮當中,一天下來,我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
其實,通過最近的集中學習,我心里很清楚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發展特點,他們迫切的想要實現自我意愿,實現自我價值感,什么都想自己去嘗試,想自己動手,以為別人能做的事兒自己也能做,就像昨晚飯后,西姑娘幫著我媽收拾餐桌,我媽就隨口說了一句:“今晚表揚西姑娘,很能干,會幫姥姥干活了”,于是這姑娘回了一句“我還可以幫你洗完呢”,說完看著凳子直奔廚房,撈起袖子就準備洗碗……
雖然理論的內容學了不少,但這段時間的全天候帶娃,確實讓我陷入了困惑和反思。面對孩子的“自主”,也許我們真的不應該急于制止,不要過多去干預甚至直接叫停他們當下的行為,"不行"、“不可以”、“停下來”……這樣的詞匯盡量少說一些,讓孩子自己有發揮一些,當你俯下身去和他們溝通交流的時候,聽聽他們的想法,矛盾和沖突,會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最近的東哥和西姑娘,自我意識變得非常強,自己認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而且要做完,一旦這時候,你去打斷她/他,或者強制中斷他們當前的活動,那么他們的情緒就會變得很難控制,甚至會直接和大人頂嘴。記得前幾天西姑娘一直問她姥姥說“為什么好多事情,你大人可以做,我們小孩不可以做?”其實,估計姥姥也沒有想好要怎么回答。
今晚洗澡的時候,東哥一直在黑板上寫字,叫了很多遍都不肯動身,本打算強行扛走,但我一靠近他就開始反抗,最后我強壓住了心里的“怒火”坐在他身邊,問他在干嘛,讓他給我介紹他畫的話,還不忘表揚了他兩句,后來他自己把東西收好,乖乖脫了衣服去洗。
這一刻,我終于意識到一個問題,在應對東哥和西姑娘的養育中,我的情緒并不是穩定,好的時候能夠非常耐心平等,不好的時候,也會靠“河東獅吼”來維護老母親的權威,雖然我內心很清楚這種做法的問題所在,也清楚長此以往會該孩子帶來哪些的影響,但往往在具體的場景應對中,我有時候也會不自覺地陷入“咆哮”的狀態,這種認知和行動的不一致所帶來的反差,讓我想起了蛤蟆先生的經歷,母親對她態度的變化給他造成的心理負擔,我瞬間清醒,我決不能讓我的孩子陷入那樣的境地。
很多時候,與其說是我們在養育孩子,實際上是孩子在幫助我們成長,在和孩子們的相處過程中,我們會不斷發現的自己的問題,并反思自己的所做作為,當我們在控訴孩子調皮、不聽話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反思一下,作為父母,我們自己的一言一行,是站在孩子的立場還是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呢?
所以,我也開始告訴自己,不要心急,更不要焦慮。
此刻的我們,應該為孩子感到高興,因為他們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成長階段,他們開始懂得自我,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這個世界,也許會調皮,也許會搞破壞,也許會讓人覺得“很不懂事”,只要不觸及最基本的安全問題,其實可以不用顯得過于擔心。
借用幾個理論層面的策略,與君共勉:
第一,父母要明確認識到第一逆反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正常現象,并應積極而又理智地面對。
第二,父母要正確認識到第一逆反期的矛盾焦點,孩子出現超出自己實際發展水平的“長大感”,而父母對幼兒的“長大感”認識不足,應對不力,引起反抗。
第三,父母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地幫助兒童,指導兒童并創造條件,適宜地滿足兒童的發展需求。
其一,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通過游戲活動,特別是扮演社會角色的游戲活動,以滿足他們參與社會生活活動的需要。
其二,培養并持之以恒地訓練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能力以體現他們“很能干”的價值感。
其三,了解兒童的特長和優勢,創設條件,有針對性地培養認知方面的、藝術方面的或其他方面的才能,使兒童獲得成就感。
其四,以民主型等良好教育方式,正確地選擇、積極地引導,幫助兒童順利度過人生的這一個重要轉折期,為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