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言。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析評三】陶淵明作這篇文章時五十八歲,這年五月,宋武帝劉裕駕崩,宋少帝劉義符即位,社會再度動蕩起來。文中出現的時間“太元”是東晉孝武帝的年號,其時桓溫已病逝,謝安也垂垂老矣,門閥的權力削弱了,這是太元時代幾乎沒內戰的原因。對晉朝百姓來說,那是一段美好的時光。
本文開始寫的便是美麗祥和的鄉村景色,一片桃花林,地上芳草青青,遍地是掉落的花瓣。桃花是農村最普通的春花,它艷麗嬌媚象征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如同通往人間仙境的一道門扉;桃子豐滿肥美,是吉祥長壽的象征。
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桃花源里井井有條,生機盎然,和樂安寧,文明富足的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沒有爭斗,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自由平等。作者特別提到“桑竹”,因為從西周開始的養蠶業發展到晉朝,養蠶和絲織代表著當時較高的技術水平;而竹子既是南方生活中離不開的東西,又是被開發出的竹布、樂器、筆等文明產品最重要的原料之一。“桑竹”的存在意味著文明與傳承。桃花源不是孤立于世外的存在,不僅是安寧富足的地方,而是養育著文明文化的理想樂園。
與桃源外的戰爭迭起等級森嚴迥異,桃花源中的人們安享著平和的小農經濟的生活。他們見到漁人,“乃大驚”,不由分說熱情地招待了漁人;聽漁人講述外界朝代更替,“皆嘆惋”。漁人了解到熱情善良的桃花源人主動選擇了避世源于他們對戰爭的厭惡。
后文講述了漁人向太守告密的環節,許多人看到的是桃花源渺不可尋,其實作者更想告訴我們的是渺不可尋的原因,世人的貪婪和背信棄義引發了爭斗,搶奪,乃至戰爭。這是晉朝戰亂頻繁的根本原因。仔細想想,世上很多悲劇的根源何嘗不是如此?
為什么是劉子驥?劉子驥是一位高潔隱士,對物質生活并不看重,更注重精神品質和生活質量。他聽說了桃花源這樣一個充滿自然美景和寧靜生活的世外桃源,因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向往。這種向往不僅源于桃花源的自然美景,更因為它代表了一種理想化的生活狀態,即遠離塵囂,享受自然與寧靜。劉子驥尋找桃花源的行為,使桃花源顯得可望而不可及,增添了其神秘和奇異的色彩。這種描寫強化了桃花源作為理想化世界的象征意義,同時也反映了陶淵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現實的差距。在《桃花源記》中,劉子驥作為結尾人物出現,他的尋找行為為故事增添了真實感和延續性。通過他的行動,作者進一步強調了桃花源的虛幻性與人們對理想世界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