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慈溪,山清水秀,繁花似錦,青瓷般溫潤。
黛色山巒洇染嫩綠,走進時光浸潤千年的杜湖,在晨霧中,看見歷史長河的流淌,聽到一方鄉民的傳說,觸及慈溪山水的魂魄。
外杜湖雄渾,里杜湖靈秀。五磊山群峰如凝固的浪濤,在杜湖南面泛起青紫色靄光,似游龍般纏繞崖壁蒸騰;杜湖北側湖面平靜如文人書桌前的硯臺,白鷺單足立淺灘,細喙點碎滿湖朝霞,在綢緞般湖面蕩漾層層墨韻。
穿過平湖高壩,里杜湖的婉約撲面而來。兩岸青山如畫框,百年古松倚湖崖,虬曲枝干映湖面,仙人揮毫在水間。新筍破土,竹葉摩挲,山風過時,竹林如綠瀑傾瀉,竹香飄滿杜湖。洋山灘像獨立湖心,登臨此處,外湖煙波浩渺盡收眼底,里湖碧波瀲滟勝似仙子,兩般風情無縫銜接,恍若天地打了個詩意的結。
春日白堤,櫻花怒放,杜鵑啼血,染成彩色綢帶,落英隨波漂成浮動的花筏;秋日湖塘,梧桐金黃,槳聲燈影,暈成多姿人生,落葉應和櫓聲織就生活的樂章。細雨迷蒙的清晨,霧氣蒸騰漫上堤岸,恍若云端漫步,山樹影疊而成淡墨皴擦,連呼吸都精妙清潤。
每一寸杜湖水土都浸著歷史的鹽分。漢光武帝年間,先民在灘涂掘土為湖,唐刺史任侗、宋主簿周常相繼浚湖筑堤,沉睡湖底的石閘殘件、陶片瓦當,便是時光印記。解家村定水寺遺址湮沒在荒草中,"初唐四大家" 之一的虞世南曾在湖山間流轉,湖畔臨池習字,墨香浸透泥土,靈秀浸透杜湖的清冽。?
湖堤北側高田村,粉墻黛瓦的晚清建筑靜立。1942年夏夜,油燈光暈在窗紙上搖曳,浙東區委讓這片山水成了抗日的燈塔。如今舊址依然,斑駁木柱留著革命者的體溫,舊文件、粗布軍裝、生銹槍械,講述著震撼的歲月。而湖畔的越國公袁韶墓,風雨侵蝕的石像仍以莊重的姿態守護這方土地。
杜湖留存著青瓷的淵源,"海上絲綢之路" 重要起點,慈溪瓷土孕育"秘色瓷" 傳奇,瓦窯頭村,古窯殘垣依稀,破碎瓷片散落,釉色已然剝落,千年瑩潤依然。杜湖水滋養過無數窯火,沉入湖底的瓷器,正是收藏的另一種文明,當指尖撫過冰涼的瓷片,千年窯火的溫度,忽然在血脈里蘇醒。
杜湖讓慈溪圍墾精神具象化。這片"唐涂宋地" 是先民與海爭來的家園,站在湖邊遠眺,千年前場景躍然浮現:潮聲轟鳴,人們肩扛石磡,手筑海塘,將咸澀的海涂改造成豐腴的良田,將狂躁的海浪馴化為溫柔的湖泊。與自然博弈的勇氣,融入慈溪人的血脈,就像杜湖水,既是溫婉的鏡面,也是化作抵御洪峰的銅墻。
移民文化在杜湖織就多元的錦緞。湖東村落,既有本地"吳儂軟語" 老戶,也有帶著紹興腔、臺州調的新慈溪人。春日祭湖時,不同口音的祈福聲混著香火飄向天際;端午賽龍舟,船頭鼓點節奏里藏著各地鄉風。杜湖成為文化包容的熔爐 —— 虞世南的儒雅、革命者的熱血、窯工的匠心、漁民的質樸,在湖光山色中釀成獨特氣質。
湖畔農家樂最能體現融合。湖里撈起的鳙魚帶著清晨露水的清新,灶臺土鍋里燜著剛摘下的青菜,老板娘熱情推薦杜湖水磨年糕。遇上趕集日,湖邊市集便是活的民俗博物館:賣青瓷茶具的老伯講述"雨過天青云破處" 的典故,賣土布的阿姨把圍墾故事縫進每一道針腳,連賣麥芽糖的老漢,敲打的梆子聲都帶著百年前的韻律。
杜湖的美從不會單調。春日杜鵑坡映山紅潑灑猩紅,將湖水染成醉人的緋色;夏日荷花淀重現江南夢境,粉白荷花像提著紗裙的少女;秋日五磊山是打翻的顏料罐,紅楓、銀杏、烏桕層層疊疊;冬日雪后杜湖素絹鋪成,山影朦朧如淡墨,湖堤積雪在腳印串成詩篇。
夜游杜湖別有一番意境。群山在暮色中披上青黑色斗篷,漁火星星點點如墜落的星辰。"杜湖夜月" 奇景:圓月倒映湖心,微風過處,碎銀般光斑在水面跳動,恍若銀河落入了人間,笛聲飄來,樂聲貼著水面游走,驚起宿鳥撲棱,動靜相宜的美感,正是杜湖最動人的韻律。
千年杜湖,有先民的汗水,有文人的墨痕,有革命者的熱血,也有普通人的煙火。純美杜湖,是慈溪的眼睛,映照過去與現在,是大地的詩行,波紋壓著平仄的韻腳。山影、波光、傳說,千年煙火釀成心中永不褪色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