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天記起吧。
國慶長假,自然還是回家了。滿打滿算,在家里待了六天,終于在七號,又來到了大魔都。
人山人海之類的,就一筆帶過了。
到宿舍——我始終稱這里是宿舍,雖說是獨門獨戶,始終不是家——是下午四點多了。拖著碩大的行李箱,趕了一天的路,累了,簡單一收拾就躺下了。錯過了睡覺的時間,也只能是迷糊著半睡半醒。不知道過了多久,好像聽到腳步聲,以為媳婦或者老媽又來催起床。翻個身,微睜開眼,才明白,只有我自己。
這大概是每個獨自漂泊他鄉(xiāng)的人所共有的一種情景。
從淄博出來,到上海,也有三個多月了。最初的那股沖勁慢慢在衰減,偶爾的無力感變得越來越頻繁。畢竟不是剛畢業(yè)的毛頭小子了。好多人心生欽佩,覺得已為人父,行將不惑之人,還能為了夢想獨身出來闖蕩,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當然,最開始聽到的時候,覺得言過其詞了,很普通的一次選擇而已。慢慢的,才發(fā)現(xiàn),這一普通的選擇之后所要付出的、背負的,是始料未及的。
不能太閑。不知道僅僅是我,還是大家都如此,每當閑下來,就會生出許多事端,尤其一個人在異地,就更是如此。適應了之前工作的快節(jié)奏,新工作的清閑著實讓我心情愉悅了好一陣子。可又適應了當下,這清閑,就顯得沒那么美好了。總說人不知足,忙了想清閑,閑了想忙碌,其實也不完全是這么回事。我更渴望的是一種充實的狀態(tài)。不否認這個平衡很難把握,或者說會經(jīng)常變化。但這種充實的狀態(tài)——充實不是單純的忙——的確是讓人很享受的。
買的書都到了,十幾本,摞起來老高。值得慶幸的是,當看到這些書,閱讀的沖動還是很強烈的,從這一點看,還算年輕。不禁想起十幾年前,上中學那會,遇上了幾個志同道合的,看了那么多雜七雜八的書。大概是看的書實在多,后來看看,其中竟有不少是大有名氣的。
看書是一方面,這次買書的主要目的,還是想寫點東西。也特意買了些講寫作的書。當然,并不認為那些教人寫作的書真的有什么妙用,算是學些基本知識,入門用。一直以來,自視還是蠻高的,也覺得走過一些地方,看過一些書。大約能把這些寫出來,把平日一些所思寫出來,也就很好了。也存著功利心,就琢磨著,文字功底提上來,對工作也能有所助益,那就再好不過了。有點功利心,做事情也會積極一些,這也無可厚非。
就拿這段文字來說,開頭還是講的思鄉(xiāng)情、游子誼,寫著寫著,換了個話頭,心境竟然也感覺開朗了。大概有事做,不鉆在那悲情的牛角尖里,是個解憂的好辦法。這么想來,還真沒讀到過從頭悲到尾的文章。真要寫出這樣的文章,所需要的專注度、對文字的把控能力,想來是很高的。
網(wǎng)上這些平臺,據(jù)說都有各自的風格,沒有一一辨別,就發(fā)在這里了。如果發(fā)在這里不合適,又恰巧有人讀到了,還請知會一聲。
一件事情,堅持一年,大概能達到個什么水平?就寫作這件事,我想試試。由于是練筆,未經(jīng)潤色,倘若萬幸有人讀到,還望不吝,提些意見。我爭取每天寫,至于寫的內(nèi)容,慢慢再計劃。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