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作業,是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和《活出全新的自己》中都詳細描述了的練習。以前每次看到這個部分時,因為情緒還算平和,就沒有跟著做過這個練習。最近這段時間,因為對某個人負面的評價越來越強烈,讓我萌生了通過做轉念作業對自己的想法一探究竟的念頭。
1. 轉念作業單:
? ? 我對某人感到憤怒,因為他總是把自己犯的錯怪到別人頭上。
? ? 某人應該反省一下自己。
? ? 某人是一個不知感恩的人。
2. 這是真的嗎?每一次都是這樣嗎?某人真的把自己犯的錯100%怪到別人頭上嗎?
剛開始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的記憶中閃過的全是某人倒打一耙,明明是自己的問題卻指責全世界的樣子。“他就是這個樣子!”我憤憤地想著。可是,“每一次”、“100%”這樣絕對化的字眼讓我猶豫起來:某些場景中,他也會主動承認他愿意承認的那部分錯誤和問題,確實不能說他每一次都這樣。
3. 你抱持這個想法的時候,你心里是什么感覺?
憤怒,不滿,高度緊張,無力。
4. 如果今天你沒有這個想法,你會感覺怎么樣?
平和,冷靜,輕松。
5. 現在,有沒有看到可以讓你放下這個想法的理由?不是讓你放下它,只是問你,有沒有讓你放下這個想法的理由?
很明顯,這個人并沒有變化。只是一個想法的轉變,就可以讓我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既然導致人痛苦的并不是外在的人和事,而是自己內在的想法,干嘛要抱持著這個想法不斷地為難自己呢?
6. 反轉上述句子。
? ? 某人對我感到憤怒,因為我總是把自己犯的錯怪到別人頭上。
? ? 我對我自己感到憤怒,因為我總是把自己犯的錯怪到別人頭上。
? ? 我應該反省一下自己。
? ? 我是一個不知感恩的人。
? ? 某人不是一個不知感恩的人。
7. 反轉后這些句子的真實性如何?有沒有顯得更真實一點?
不得不說,每一個反轉句,經過用心體會和回憶,都會比反轉前有更多的例證。就像書中講到的:“當我們對某一類人或是他們的行為特別有意見、特別看不順眼的時候,是一種自我投射的行為,也是一種逃避策略,其實這些缺點我們也都有,只是不承認罷了。”
轉念作業,幫助我看見了自己以前不曾看見,亦或是潛意識里拒絕看見的那些盲點。就像德芬說的:“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一念之轉,一場奇妙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