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會發現,反復沖孩子吼,似乎都沒用。
過不了多久,孩子仍會犯同樣的錯,這跟心理學上的“麥拉賓法則”有直接關系。
麥拉賓法則又叫“7/38/55定律”。
就是說,和孩子交流時,他感知到的信息:
55%的信息,是靠眼睛看的:看你的手勢、表情、態度,等等。
你是不是用手指著他說話?有沒有面目猙獰?
第二步才是聽,這部分占了38%。聽的還不是你說話的內容,聽的是你的語調、語氣、語速、聲音大小。
最后,只剩下7%,才是你具體對他說了什么。
也就是說,父母跟孩子大吼大叫,孩子真正能聽到的只有7%。
剩下93%,他都在看你的肢體語言,聽你的語氣語調。
所以,和孩子溝通時,盡量拉著孩子的手,拍拍他的肩,摸他的頭,說話語氣放平緩,嗓門也不能太高。
只有當孩子感覺更好的時候,他才能聽進去大人的話。
我們傾向于原諒別人家孩子的過失,但是放大自己孩子的過錯。
假如別的孩子考砸了一次,我們可能會和藹地安慰:沒事,下次再努力就好了。
但如果是自家孩子考砸了,我們可能就會聯想到這孩子這輩子是不是就毀了、完蛋了。
然后就開始怒吼:我這么生了個這!甚至不惜破壞親子關系,去反復盯住孩子的那些“問題”、“毛病”。
這就是所謂的「關心則亂」吧!
我們常常誤以為:只有孩子聽話了、有進步了,才配得上我們的尊重、愛和接納。
事實卻是,只有我們尊重、接納和鼓勵了孩子,孩子才更愿意配合,也才能進步,變得更優秀。
我們的養育,也才能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父母能夠覺察和認識到上面這些,真的非常重要!
當然,覺察的前提是,父母需要善待自己。承認我們不是完美父母,認識到我們也會憤怒、會脆弱,會焦慮,會犯錯誤。
犯了錯,就真誠地跟孩子道個歉。
累了,就歇一歇。
當我們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又不接納自己的情緒時,就很容易向孩子大吼大叫。
所以,先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再去照顧孩子的人生!
與天下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