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枯秋黃夏春青,曉風殘月柳三變

白衣卿相,奉旨填詞,道不盡煙柳畫橋良辰美景

楚樓秦館,淺斟低唱,吟不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圖片發自簡書App


柳永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過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來這根柳絲緊緊地系著我,倒不是為了他的名句“楊柳岸曉風殘月”,也不為那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只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經歷和歪打正著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仁宗初年的再試,考試成績本已過關,但由于《鶴沖天》詞傳到禁中,上達宸聽。等到臨軒放榜時,仁宗以《鶴沖天》詞為口實,說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給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再度的失敗,柳永真的有些憤怒了,他干脆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從此無所顧忌地縱游妓館酒樓之間,致力于民間新聲和詞的藝術創作。官場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詞人柳永,使他的藝術天賦在詞的創作領域得到充分的發揮。當時教坊樂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調,都請求柳永為之填詞,然后才能傳世,得到聽眾的認同。柳永創作的新聲曲子詞,有很多是跟教坊樂工、歌妓合作的結果。柳永為教坊樂工和歌妓填詞,供她們在酒肆歌樓里演唱,常常會得到她們的經濟資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連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南宋羅燁《醉翁談錄》丙集卷二就說“耆卿居京華,暇日遍游妓館。所至,妓者多以金物資給之。”柳永憑借通俗文藝的創作而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表明宋代文學的商品化開始萌芽,為后來“職業”地從事通俗文藝創作的書會才人開了先河。

圖片發自簡書App

然而在他的這段人生中,他并沒有真正放下心中的功名之欲。他還是想要功名的,他還是希望走上一條通達于仕途的道路。于是他或是去漫游,或是輾轉于改官的途中。漫長的道路,漫長的希望與寂寞中,柳永寫下了大量的羈旅行役之詞。這類作品向來是受歷代學者稱贊的。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六載:晁無咎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云:‘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真唐人語,不減唐人高處矣。” 《八聲甘州》就是一首羈旅行役之詞。清人陳廷焯《詞壇叢話》也曾說:“秦寫山川之景,柳寫羈旅之情,俱臻絕頂,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柳永的羈旅行詞約為60首,占全詞的近四分之一。羈旅題材常用于表現文士追求功名不果后的心情與思緒,因而柳永的羈旅行役詞也透著濃厚的文人氣質,這種氣質多表現為或用羈旅詞書法懷古之志,如《雙聲子》(晚天蕭索),或用羈旅詞表現追求功名的封建士大夫的失志之悲和飄零的孤獨,如《歸朝歡》(別岸扁舟)和《輪臺子》(一枕青宵)。然細細品讀柳永的羈旅詞,卻會發現這類詞中仍有相當一部分夾著世俗的尾巴,即一方面高唱文人格調,一方面剪不斷與歌妓的相思和纏綿的回憶。試看《雪梅香》一詞:“景蕭索,危樓獨立面晴空。動悲秋情緒,當時宋玉應同。漁市孤煙裊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楚天闊,浪浸斜陽,千里溶溶。 臨風,想佳麗,別后愁顏,鎮斂眉峰。可惜當年,頓乖雨跡云蹤。雅態妍姿正歡洽,落花流水忽西東。無憀恨,相思意,盡分付征鴻。”詞一開篇就寫蕭瑟的秋景引發了自己的悲秋情緒,而這種情緒,和當時的宋玉應是相同的。以開創悲秋情結的鼻祖宋玉來寫這種悲,更體現出滿腔才華的人走向衰老時對年華已逝無可挽回而自己的志愿還沒有完成時的那種悲涼和悲痛。柳永科舉屢次失敗,到頭來雖做得一個小官,并沒有開拓出能夠實現自己夢想的舞臺,加上改官曲折,升遷無望,柳永內心充滿了對人生和生命的感嘆。“危樓”、“孤煙”、“殘葉”、“楚天”和“斜陽”等景物更深刻展現出當時景色的蕭索。而這景色卻是和作者內心的感情相吻合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正如葉嘉瑩女士在《唐宋詞十七講》中所說,柳永的這類詞成功的將詞境“從春女善懷過渡到秋士易感”,真正寫出了一個讀書人的悲哀。詞的下片即轉向了思念。“臨風想佳麗,別后愁顏,鎮斂眉峰。”柳永在風中思念著他愛的人,同時也想象著對方對自己的思念,她應是愁容滿面,眉頭深鎖。這樣的思念寫得很真切和誠摯。然而下句立刻就轉到了“雨跡云蹤”,自宋玉《高唐賦》開創了以“云雨”這個意象隱喻男女的歡愛之后,“云雨”一詞也就成了男女之歡的代名詞。此處“云雨”即是此意。柳永一思念佳人,就想起當年歡愛的場景,這幾乎成了柳永詞中的一個通病。

圖片發自簡書App

另一些羈旅詞中,柳永雖未提及云雨,卻提起了同樣讓文人雅士不恥的秦樓楚館等煙花之地,提起了貌美如花的歌妓。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京師的時候,柳永生活的大部分都是和歌妓一起度過的,并且那些歌妓給了他無數歡快的,讓他感到自我價值得以實現的美麗回憶。日后懷想起的事和人總是生命里讓自己難忘的,給自己安慰的,在落魄時給自己救助的。柳永也如此,在征途中,他唯一能憶起的,便是那些在他不如意的時候陪在他身邊的煙花女子。一個作家的經歷決定了他創作的格調,正是當時的社會條件給了柳永那樣坎坷經歷,讓他不得不以煙花場所為港灣,因此我們便不能苛求柳永寫出如“大江東去”那樣具有雄心抱負的句子。他能想起和描繪的,只能是年少時嫣紅的記憶和記憶中的人,如《鵲橋仙》(屆征途)。


圖片發自簡書App


出身儒宦家庭,卻擁有著一身與之不兼容的浪漫氣息和音樂才華的柳永,一生就在這二者之間奔波忙碌。他迷戀情場,卻又念念不忘仕途。一部《樂章集》就是他周旋于二者間的不懈追求、失志之悲與兒女柔情的結合。他想做一個文人雅士,卻永遠擺脫不掉對俗世生活和情愛的眷戀和依賴;而醉里眠花柳的時候,他卻又在時時掛念自己的功名。柳永是矛盾的,他的矛盾既源于他本人,又源于他所生活的社會。他是人生、仕途的失意者、落魄者,他無暇去關注人的永恒普遍的生命憂患,而是側重于對自我命運、生存苦悶的深思、體驗和對真正愛情的向往與追求,執著于對功名利祿、官能享受的渴望與追求,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命運艱舛的痛苦。因此他只能做著拖著一條世俗尾巴的自封的“白衣卿相”。

圖片發自簡書App

柳永不僅從音樂體制上改變和發展了詞的聲腔體式,而且從創作方向上改變了詞的審美內涵和審美趣味,即變“雅”為“俗”,著意運用通俗化的語言表現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調。

柳永擴大了詞境,佳作極多,許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調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實感人。他還描繪了都市的繁華景象及四時景物風光,另有游仙、詠史、詠物等題材。柳永發展了詞體,留存二百多首詞,所用詞調竟有一百五十個之多,并大部分為前所未見的、以舊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調,又十之七八為長調慢詞,對詞的解放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柳永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他的詞講究章法結構,詞風真率明朗,語言自然流暢,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間口語寫作大量“俚詞”,下開金元曲。柳詞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樂美。他的詞不僅在當時流播極廣,對后世影響也十分深巨。

?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沒有為我們留下太多的生平記載,以至于現在也不知道他確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閩北去,我曾想打聽一下他的家世,找一點可憑吊的實物,但一川綠風,山水寂寂,沒有一點的音息。我們現在只知道他大約在三十歲時便告別家鄉,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時代的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總是把從政作為人生的第一目標。其實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誰不想讓有限的生命發揮最大的光熱?所以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在從政道路上跋涉著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淵明那樣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蘇軾、白居易那樣政心不順而求文心;像王維那樣躲在終南山里而窺京城;像諸葛亮那樣雖說不求聞達,布衣躬耕,卻又暗暗積聚內力,一遇明主就出來建功立業。柳永是另一類的人物,他尤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政治,碰了釘子后沒有像大多數文人那樣轉向山水,而是轉向市井深處扎到市民堆里,在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國封建知識分子中一個僅有的類型,一個特殊的代表。

圖片發自簡書App


? 藝術高峰的產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樣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柳永自己也沒有想到在中國文學史上會占有這樣一個重要位置,就像我們現在作為典范而臨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塊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頭,大部分連作者姓名也沒有,但藝術的種子就在這種氣候下自然地生根發芽了。柳永不是想當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懷著極不情愿的心情從考場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欄,但是他身上的文學才華與藝術天賦立即與這里喧鬧的生活氣息、優美的絲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發生共鳴。他在這里沒有墮落,他跳進了一個社會的陷阱,卻成了一個創造的巨人。這再次證明成事成才的辯證道理。一個人在社會這架大算盤上只是一顆珠子,他受命運的擺弄;但是在自身這架小算盤上他卻是一只拔著算珠的手。才華、時間、精力、意志、學識、環境,通通變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個人很難選擇環境,卻可以利用環境。大約每個人都有他基本的條件,也有基本的才學,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來全在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怎么處理。就像黃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懸崖絕壁,沐著霜風雪雨,就漸漸堅挺如鐵,葉茂如云,游人見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當初這一粒種子有靈,讓它自選生命的落腳地,它肯定選擇山下風和日麗的平原,只是一陣無奈的山風把它帶到這里,或者飛鳥將它銜到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絕壁之縫,它哭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一陣悲泣(也許還有如柳永那樣牢騷)之后也就把那巖石拍遍,痛下決心,既活就要活出個樣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華,探出枝葉追日,伸著根須找水,與風斗與雪斗,終于成就了自己。這時它想到多虧我留在了這里,要是生在山下將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創造,是攜帶著母體留下的那一點信息去與外部世界作最大程度的重新組合,創造一個新的生命。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著一個世界,上天卻偏要給你另外一個世界。兩個世界矛盾斗爭的結果你便得到了一個超乎這兩個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順境下,時時天遂人愿,你心里沒有矛盾,沒有企盼,沒有一個理想中的新世界,當然也不會去為之斗爭,為之創造,那就只有徒增馬齒,虛擲一生了。柳永是經歷了宋真宗、仁宗兩朝四次大試才中了進士的,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順順利利地當了官,有的或許還很顯赫,但他們早已被歷史忘得干干凈凈,卻只有柳永至今享此殊榮。

圖片發自簡書App


? 嗚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時,人各其用,無大無小,貴賤無分。只要其心不死,不得其用,時不我失,有助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虛度生命。這就是為什么歷史記住了秦皇漢武,也同時記住了柳永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引一段 戚氏一首

倚窗前,丹霄零落畫橋間。倚翠偎紅,幾回花下、嘆云殘。重簾,掩悲歡,漣漪還皺幾層山?衰紅怎敵新綠?此時慘悴最應憐。微風離岸,相依漸遠,再來更是何年?縱凄然舞踏,秋光夏影,無計歸還。

遙寄一頁蠻箋,誰知卻是,屢屢誤更闌?長亭外,寒蟬凄婉,夜色滄寒,到庭軒。雨襲巷陌,煙花敗落,次第何堪?遣誰又在,費盡歌喉,換得不致風餐?

幾顧黃金榜,吾名落處,更次孫山。明代長千古后,始能知、屢次最遺賢?君王詔我填詞,又能怎計?天籟承恩典。

嘆須臾,曉露空沾。停御筆,舞動歌弦。柳巷中,依約花顏。看初日,暗暗滿長天。怎消追省?迢迢良夜,醉盡清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663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125評論 3 414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506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614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402評論 6 40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934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021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68評論 0 287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690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96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84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88評論 5 35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027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04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62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398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43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