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時無處不在選擇之中,但是,一旦承擔起選擇的責任,我們就會體味到選擇的困境——選擇的兩難。
我們都沒有“火眼金睛”,趨吉避兇,所以對咱們普通人來講,職業選擇真的是一不小心就會犯錯。
什么是“正確的選擇”或者“更好的選擇”?
選擇成功和失敗有什么區別?區別在于,成功者的選擇最后被證明是正確的,失敗者的選擇最后被證明是錯誤的。因此,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一些天賦相差無幾的人,由于選擇了不同的方向,人生卻迥然相異。
問題在于,事后諸葛亮當然容易。事前怎么知道?
我常常想起一件非常“諷刺”的事情。在我進入IT行業的那家公司,曾經有一位技術骨干被勸退了,然后他入職了騰訊QQ團隊,而在騰訊奮斗的早期有股票的。拋開這個人被勸退的原因是否合理,這事情是不是有點微妙呢?
不過,人在做出選擇時,幾乎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是錯誤的——沒有人會故意做出一個不利于自己的決定。我們之所以選錯,往往是由于他們不懂得如何選擇。
要選擇正確的方向
選擇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無所謂“正確的選擇”,只有“選擇正確的方向”。
我們從小到大,都在面臨一個又一個的選擇,對我們的職業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一開始我們的選擇空間通常非常狹小,通常也不能完全自主地做出決定,但一般還有一定的選擇余地。
如何把握有限的選擇權,使其朝向一個正確的方向十分重要。
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一點,那我們的選擇就會相當地“隨意”,對自己的負責程度簡直到了“漠不關心”的地步。
比如,我的大學和專業是完全由家里決定的(實際上,不光家長不好選,讓我選我也不會選??)
我畢業后的工作地點是因為我先后拿到了三個地方的Offer,煙臺、上海和珠海。結果因為珠海的工資比較高,我就順理成章來到特區。
之后的工作轉換也是如此。倒也不能說不是自己主動選擇離職,或者挑選后才入職,而是選擇標準一直是漂移和模糊的。
現在回頭來看,這是得對自己多么殘忍,對自己的職業前途多么冷漠的人,才能做得出的事兒啊。
那應該怎么做呢?
我們不應該追求做出“正確”的選擇,但是我們卻可以做出對未來最有利的選擇。一項選擇是否正確,從某種意義上取決于其對未來的意義。
比如說,你剛剛大學畢業,擺在你面前的有兩份工作,一份工資待遇高,但與自己的興趣并不吻合;另一份工資待遇低,卻是自己喜歡的,你該如何選擇呢?
“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相信你會這樣回答,這么答是對的。但真的遇到這事兒,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工資高的工作,因為工資高還是更有誘惑,就像我當時的情況一樣。
然而你再深入思考一下,那你覺得是符合興趣,還是符合工資期望對你的未來更有意義?
以現在廣州的IT行業為例,一個本科畢業生參加工作的月薪大約是8000元,那如果你喜歡的那份工作的月薪只有7000元,或者只有6000元,甚至只有5000元,你還會選擇那份你喜歡的工作嗎?
要知道1000元可意味著12.5%的工資降幅啊!5000塊意味著降了快40%了,你的天平能平衡嗎?
反過來要想從5000塊升到8000塊,那可是60%的漲幅了。
千金難買我喜歡,那你覺得多少個千金能收買你?
然而,如果你還了解這個數據:一個畢業生工作后的第三年,第五年,第七年通常都是工資變化最大的階段點。
以畢業第三年來計算,廣州IT行業開發人員崗(通用技能開發,特殊技能除外)的薪資水平約分布如下:
約10%在11000元以下,約70%在11000~13000元的范圍,約有15%在13000~15000元的范圍,約有5%在15000~18000元的范圍。
那樣1000元大約只有5~8%的影響了,基本可以忽略。
你覺得,做一個喜歡的工作,還是不喜歡的工作,哪個會讓你的技能提升更快?
但現實里我們很難得到這么充分的信息,所以也很難抵擋一些看得見算得清的誘惑。
不過畢業生選工作不要只看薪資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還要做職場上的“長期主義者”,明天繼續說。
延伸閱讀:《選對池塘釣大魚》?雷恩·吉爾森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