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了一遍《三傻大鬧寶萊塢》,阿米爾汗在兩部片當中的形象差異好大。《摔跤吧,爸爸》里是個脂肪層過厚的中年大叔,《三傻大鬧寶萊塢》中卻是一個充滿陽光自信的大學學子。據說,拍《摔跤吧,爸爸》時,他一會兒增肥,一會兒減肥,只為有更好的影視效果。真心覺得,任何一行,做到一流都是人前風光,人后淚。
兩部片其實都是關于成功,關于教育的。努力是成功的必須品,在此就不多言。但天賦和激情,與社會大眾價值之間的沖突,在兩部片中都有淋漓盡致的體現。
《三傻大鬧寶萊塢》中,蘭徹是莊園兒子的學習替身,獲得了去皇家工程學院學習的機會。那所學校排名第一,代價就是瘋狂的競爭。院長也是個追著時間跑的人,襯衣沒有扣子,一粘就好了,剃胡子精確到7.5分鐘,雙手寫字。我不得不佩服這個院長的努力和對于競爭的膜拜,“他從來不允許別人在他前面。”模范生“消音器”則是靠努力和較強的記憶力考的第二名。但是,即便如此,蘭徹永遠贏他。就像兩種體制,一種是努力加競爭,一種是天賦加激情。第二種是大贏家。
誰說不是呢?即便在《摔跤吧,爸爸》里,女兒們非常反感成為摔跤手,但是一旦不甘心成為只能做家務生孩子的女人后,內在的激情就被點燃了。無論之前爸爸如何嚴格要求,都比不上大女兒主動想要擺脫既定命運后的力量。
內在的激情和天賦是這兩部片中最后成功的關鍵。生活中,就像電影里一樣,沒有多少人有勇氣追逐內在的激情和天賦,恐懼占據了人生。就像蘭徹說的:“你喜歡攝影,但是娶了工程學。”而根源在于片中提到的,“甚至包括出生,你也得和另外3億精子賽跑。”“沒人問過我……我想要做什么”“全速前進,否則你就會被踐踏”。現在其實也是差不多的。那么多孩子要為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競爭,“競爭或死亡”。
想起自己小時候,我問老師借《冰島漁夫》,原本答應借給我,后來反悔了,原因是快考試了。于是,心中扎下了根,考試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不再想著去看什么課外讀物,因為我得全速前進,否則“競爭或死亡”。可是競爭了那么多年,到了大學,就像是拷在身上的鐵鏈松了綁,我自由了。開始看安妮寶貝,打暑期工,談戀愛。學習反而像是兼職似得。我特別怕自己的孩子也會如此,即便現在的教育體制比之前更好了,當父母的也更開明了,但是看一看新聞里關于課外輔導機構的報道,看一看身邊學生的高壓情況,我還是得深吸一口氣。我所能做的,恐怕也會是隨大流,但我真心不愿意。
蘭徹為什么那么有底氣公然的挑戰原有體制,人家有能力去挑戰。通過導電來保護自己不被高年級同學欺負,通過直升飛機的研制成功來完成同學的夢想,通過智慧讓標簽男暴露自己的拜金。蘭徹簡直就是一個天才。可是,這個天才不是靠考試考出來的,也不是聽父母安排成功的,而是追隨內在的激情和天賦。“我熱愛機械”。所以他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制作了吸塵器助產器來挽救生命,畢業后開辦了別樣的科技學校。你我恐怕難以做到吧。但真的難以做到嗎?
蘭徹的兩個朋友也是同學,一個想成為攝影師,迫于父親要求不得不當工程師,另一個朋友肩負著為家庭擺脫貧困的高尚職責,恐懼占據了他的靈魂。蘭徹把他們徹底的顛覆了。通過行動讓這兩個朋友明白了追隨內心激情和天賦是多么重要。最終,他們也活成了自己。
我從不把電影當生活,但是電影確實能給我們一些反思。想一想即將面臨的生活中,有多少是因為大眾眼光而做的決定,有多少是內心的渴望?如果能夠勇敢的追隨內心的渴望和激情,再晚也是早,哪怕生命只剩一天,也要明白生活不只是競爭,生命自有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