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倦怠期,我不快樂,很不快樂,在迷惘之際朋友塞給我《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豆瓣8.5分,簡單易讀。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目前全球已有3.5億名抑郁癥患者。這個數字只是保守估計,真實的患病人數恐怕遠不止3.5億人,有那么多人在假裝快樂,有那么多人在硬撐。
翻開后,不自覺的將我代入了主人公蛤蟆,我并沒有經歷什么特別重大的打擊,只是在平淡無奇的日子里,一步步失去了快樂的能力,像一只皮球慢慢泄了氣。
心理學家安德魯·所羅門說過,“抑郁的對立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抑郁的人常常難以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雖然說著 I’m fine ,其實內心已經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
蛤蟆是一個熱情、時尚、愛冒險的家伙,可他現在陷入了郁郁寡歡,他一個人躲在屋里,連起床梳洗的力氣都沒有。朋友們非常擔心他,建議他去做心理咨詢。
在分別進行了10次心理咨詢后,蛤蟆在咨詢師蒼鷺的帶領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也逐漸找回了信心與希望……這并不是一本寫給孩子看的書,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療愈讀物。出版20多年來,已成為英國國民級心理咨詢入門書。
它基于TA溝通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講述了一個抑郁癥病人通過十次心理咨詢,終于找回快樂和自信的全過程。讀者猶如親臨現場,體驗心理咨詢的每一個細節,見證療愈和改變的發生。
要理解人的現在,就要回顧人的過去,實際上,生命的最早期4-5歲時候,對人的影響重大,牽扯到你如何看待自己和別人,逐漸的,形成了看世界的獨有的看法和判斷。人生活在自己的“視角”和“坐標系”里,僅僅從某個視角得出觀點和結論。
這個視角里,有著隱藏的靈魂,每個人經歷都是不同的,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內置的情緒、情感和心理世界,便是通過早期經歷塑造而成的。換句話說,外面的世界變成了“我的世界”。
兩個存在主義話題:1 我怎么看待自己,我好嗎 2 我怎么看待別人,你好嗎。
故搭配出了四個答案:1 我好,你也好 2 我好,你不好 3 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一切的關鍵在于“人生坐標”,一旦我們在孩童時期決定用哪種態度和觀點,隨后的人生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態度變成了我們存中的底層架構,我們構筑的世界,我們不斷去強化鞏固信念,不斷的確認和支持,走入了“自證預言”。
在以上的四個象限里,依次去看一下他們的心理游戲,舉例3“我不好,你好”,這些是低自尊的人通常覺得生活對他們不好,更善待別人,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受害者,玩著受害人的游戲。想想我們周遭,是不是總有一群人抱怨自己的命那么苦。
順遂的人生,都需要自我覺察,然后慢慢騰挪到“我好,你也好”的象限,我們不怪罪別人,我們也肯定自己,不對外投射憤怒和無奈,也理解他們的局限和無助。
這是一場勇敢者的旅程,是動態的,需要持續性的努力和堅持,也是打破我執的魄力,你需要相信自己足夠好,別人也很好,靠行為和態度強化認知,這是一個關于未來的選擇,終生的承諾。
非常接近人本主義的信條,信自己,也信他人,時刻的覺察,引導問自己問題,去自我解答,要認可自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給與最多的支持和信任,不要把情緒藏起來。
從只會哭鬧的“孩童狀態”,再到教育指責的“家長狀態”,回到不斷成長的“成人狀態”,內心會變得輕盈自在,像做了一場spa,一次次的,不回復任何負面情緒的,成長里程碑。
唯有通過自己和自己做聯結,用頭腦思考,用心體驗,充分理解自我,當你對情緒的感受越來越清晰,就能明白他們并非可有可無,每一種情緒都是自我的核心釋放。
從實踐中成長,這是關愛自己很重要的能力,也是需要后天練習的,我們用科技和工業征服世界的同時,內在的情感世界,了解多少呢?理解你的內心世界,然后掌控她。
要相信,我們具有強大的自我意識,能管理好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也能共情回應對方的情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帶人走向更好的“共生關系”,求同存異,協同合作。
希望我們都可以得到心靈的救贖和重生,真誠地回應當下的需求,打破從童年時延續下來的因果循環,打破過去經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