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樓下
今天十月初一,氣溫降到接近零度,推開門的瞬間,冬日寒意撲面而至?!捌咴铝骰?,九月授衣”,穿著短袖在暖氣房里撒歡,或裹緊羽絨服走在接頭,是十月到了。
中午的中州路
中午餃子館里人滿為患,為冬日補充的溫暖;晚上各個街口火光閃爍,是與另一個世界的交談。清明、中元、寒衣與除夕,在這四個分布在春夏秋冬的特定時間里,世人與故去的人例行交流,送去問候,或是紙錢,或是蜜餞,或是今天的寒衣。
冬日陽光
送寒衣的風俗大約起始于宋。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汴梁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戲故也”,至“十月一日”,則“士庶皆出城饗墳,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 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 《夢粱錄》記南宋臨安也是“士庶以十月節出郊掃松,祭祀墳塋。 內庭車馬,差宗室南班往攢宮行朝陵禮”?!逗幽铣淌竭z書》云:“拜墳則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 ”明代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有當時寒衣節的詳細記載:“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鼻宕藰s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上有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于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p>
暖陽
晚上游走于街頭,看紅綠燈、霓虹與火光交互映襯,竟感覺不到違和感。時節流轉,溫度變換,不管何處,愿如中午冬日陽光一樣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