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為人父母的朋友談論電子產品對于兒童視力的損害,大都是控訴孩子的眼睛。
真相是,相比視力來講,情商才是電子產品的重災區。
當代兒童無形中成為經濟和技術進步的受害者,他們情商低下,原因在于他們的父母比起前幾代人工作的時間更長,人口流動性的增加切斷了他們與大家庭的聯系,而且他們的“空閑”時間過于刻板和有組織性。
孩子們沉迷于電子產品的時間里,不會對正常世界的情緒處理有太多的幫助,有的時候還會樹立錯誤的虛假經驗。
我們拿生氣來舉個例子。任何人都會生氣,但是你會不會正確方式的生氣,就像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早在《倫理學》中的描述:
“選擇正確的對象,把握正確的程度,在正確的時間,出于正確的目的,通過正確的方式生氣”
家長們更捏一把汗的是,孩子童年時期在家庭和學校中獲得的情緒經驗塑造了情緒的神經回路,從正面或負面影響了我們情緒智力的基本技能。也就是說,生活的最基本的情緒習慣是在童年和青少年的關鍵時期確立的。
情商其實譯為情緒智力更為貼切,是用來何維持我們至關重要的人際關系的。簡而言之,情緒經驗——即使是童年期最刻骨銘心的心理習慣,也可以重新塑造。情緒學習是一生的課程。
改變獲得性情緒模式需要很大的努力,那么要改變我們由基因決定的回應,比如說改變天生反復無?;蛱貏e害羞的人的習慣性反應又需要如何做呢?情緒羅盤的范圍取決于氣質——也就是體現我們基本性格特征的背景感受——的影響。氣質可以定義為我們情緒生活的典型心境。
“情商(情緒智力)”能從象牙塔走入民間,特別是從實驗室理論到付諸管理和教育的實踐,又進而促進情商研究的學術繁榮,戈爾曼可以說是立了頭功。雖然他本人原不是專門研究情商的學者,但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的學養給予了他足夠的學術理解力和判別力,《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的職業角色又賦予了他非同一般的洞察力和文字傳播力,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情商》一書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EQ”一詞開始在各國語言中流行。
《情商》1996年出版,2006年10周年版本為最后版本。隨著戈爾曼的研究持續,陸續出版了和情商相關的新著作,目前國內出版的是戈爾曼的6本著作。此本《情商》雖然出版20年,但對于情緒智力(情商)的闡述十分系統,論證充分,舉例清晰,作為了解情商入門十分恰當。同時,作為情商科普的開山之作,本書也被引用和誤解了不少,比如這條:
在成功人生的決定因素當中,智商最多有20%的貢獻率,情商決定了了80%。這句話大家想必見過了不知多少遍,而出處就是這本書。
但這句話,實打實的錯誤!
原話是:其余80%由其他因素決定。余下80%中情商是個關鍵部分,但不是全部。
為了便于介紹本書,本人在拆解時做了一些結構和內容的調整,以便于理解:
- 情商是什么
- 情商和大腦
- 情商的作用
- 善用情商
① 情商是什么
? 情緒的作用
看過一部歌舞劇電影,《黑暗中的舞者》,比約克主演,記憶十分深刻。講的是一個盲人媽媽,為了攢錢給自己孩子治聊遺傳的眼疾(否則成年后會和她一樣變成盲人),辛苦攢錢,但為了反抗偷錢的鄰居,失手殺了他,并且面臨一個選項:是拿錢請律師為自己辯護,還是把錢留給孩子給他光明。
意料之中,她選得是后者。對她來講,這就是她生命的意義所在。
從進化生物學的角度來看,親代的自我犧牲是為了“成功繁殖”,即把自身的基因傳遞給未來的世代。不過對于危急關頭奮不顧身的父母來說,這一切都是出于愛。
基于這一點,社會生物學家對此提出了感性壓倒理性的觀點。他們認為,情緒指導我們迎接困境或重任的挑戰——這些挑戰和任務往往過于重大,無法交由理智單獨處理,比如危險、痛苦的損失、百折不撓堅持目標、建立人際關系、組建家庭等。由于有了情緒的發展,人在面對不同情景的時候,會引入不同的情感干預:
- 快樂時:主要的生理變化是負責抑制負面感覺及提升可用能量的大腦中樞活躍度增強,而產生憂慮情緒的大腦中樞趨于平靜。
- 墜入愛河的:會喚起溫柔的感覺和性滿足,同時還會喚起副交感神經——這和人在恐懼或生氣時“戰斗或者逃跑”的行動生理模式截然相反。副交感神經模式俗稱“放松反應”,此時身體處于平靜和滿足的狀態,易于合作。
- 吃驚時:眉毛會往上挑,使視野更加開闊,同時允許更多的光線射向視網膜。從而捕捉更多關于意外事件的信息,以便準確分析當下的情況,確定最佳行動方案。
- 厭惡時:面部表情在全世界幾乎都是一樣的,而且傳遞的是同樣的信息:吃到或者聞到讓人很難受的東西,或者類似這樣的經歷。厭惡的面部表情——上唇撇向一邊,鼻頭微微皺起,達爾文認為這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反應,為了不吸入有害氣體而屏住呼吸或者吐出有毒的食物。
- 悲傷時:情緒幫助個體適應重大的損失,比如親人的死亡或者極大的失望。悲傷會降低生命活動的能量和熱情,尤其是娛樂活動或者享樂。隨著悲傷情緒的加深,并慢慢滑向沮喪,人體的新陳代謝就會減緩。這種內在的收縮為個體創造機會哀悼損失或者幻滅的希望,領悟損失對人生的影響,并且在能量回升之后開始新的生活。能量的降低還可以把哀傷而脆弱的原始人類留在家的附近,也就是留在更安全的地方。
? 大腦的發展
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人腦自下而上生長發育,由較低級和較原始的部分發育進化出較高級的神經中樞。
人腦由細胞和神經液組成,重約3磅,是進化過程中人類的近親——其他靈長類動物大腦的3倍。
- 爬蟲腦(腦干):大腦最原始的部分是包圍在脊髓頂端的腦干,主導呼吸、人體其他器官的新陳代謝等生命基本功能,同時控制刻板反應和動作。腦干沒有思考或學習的功能,它只是一個預先設定程序的自動調節器,旨在維持身體的正常運轉,并作出確保生存的反應。這種大腦統治了爬行動物時代。
- 情緒腦(邊緣系統):腦干是情緒中樞的起源。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情緒中樞進化成會思考的大腦,即“新皮層”,這層充滿皺褶的燈泡狀器官位于大腦的最外層。思考腦從情緒腦進化而來,這一現象很能說明思維和情感的關系;情緒腦的出現要早于思考腦。人類情緒最早起源于嗅覺,更準確地說是起源于嗅葉,即接收并分析氣味的細胞。由于這部分大腦環繞并包裹著腦干,因此又被稱為邊緣系統,并進化出了兩個強有力的工具:學習和記憶。
- 思考腦(新皮層):1億年前,哺乳動物的大腦發生了生長突增。在原先薄薄兩層皮層——這部分的功能是計劃、理解感受、協調行動——的頂部,出現了幾層新的大腦細胞,從而形成了大腦的新皮層。和最初的兩層大腦皮層相比,新皮層具有異乎尋常的智能優勢。
? 感性和理性
在進化過程中,新皮層具備的精妙調節功能使生命機體在趨利避害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而且更有可能向后代遺傳包含同樣神經回路的基因。新皮層具有制定策略、作出長遠計劃和其他謀略的功能,這是生死攸關的優勢。除此之外,藝術、文明和文化的繁盛也都是新皮層結出的碩果。
大腦新皮層還為情緒生活增添了色彩。比如愛情,邊緣結構能夠產生愉悅和性欲的感覺,即激發性欲的情緒。而新皮層的出現及其與邊緣系統的聯系,使得母親與孩子的聯系更加緊密,這種聯系是家庭單元的基礎,母親負有長期撫養孩子的義務,從而使人類的發展成為可能。
新皮層雖然是大腦的高級中樞,但并不能控制全部的情緒生活。對于心靈至關重要的問題——尤其是情緒的緊急狀況,新皮層需要服從邊緣系統。由于大腦的高級中樞發源于邊緣系統,或者說擴展了邊緣系統的功能范圍,情緒腦在神經結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理性和感性,智商和情商,這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方式相互作用,共同構建了我們的心理生活。
理性心理是我們通常能夠意識到的理解模式,具有清醒的意識,會思索,能夠進行思考和反思。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認知系統:沖動、有力,有時沒有邏輯可言,即情緒心理。這種感性與理性兩分系統類似于我們常說的“心”和“腦”的區別。內心認為某件事情是對的,與通過理性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我們對于二者的信服程度是不同的,前者要更加篤定一些。
理性和感性對心理的主導比例是一個平穩的梯度,感覺越強烈,情緒對心理的主導作用就越強,理性的作用就越弱。這種影響機制很可能源于千萬年的進化優勢,情緒和直覺能夠指導我們在危急關頭作出即時的反應——在這種形勢下,停下來思考應該如何行動很可能會讓我們喪命。
② 情緒和大腦
? 海馬體和杏仁核
情緒對心理生活的影響最難以理解的地方在于,我們會突然爆發出狂熱的行為,但塵埃落定之后,我們又為此而后悔。
在這種神經失控現象時,邊緣腦的神經中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召集大腦的其他部分服從其緊急調度。
而能夠對大腦進行“神經接管”的現象發生在邊緣腦的神經中樞杏仁核,也就是人的“激情中樞”。
人類的杏仁核位于腦干頂部、環狀邊緣系統底部附近,呈杏仁形狀,是相互聯結的組織復合體。杏仁核分為兩大核群,左右腦各一個,分別位于頭顱內側。
流淚是人類特有的情緒信號,由杏仁核及其附近的扣帶回所控制。被擁抱、撫摸或者安慰可以舒緩大腦的這個區域,使人停止哭泣。假如沒有杏仁核,我們就不會流出傷感的淚水來舒緩情緒。
海馬體和杏仁核是原始“嗅腦”的兩個重要部分,嗅腦在進化過程中的作用是喚起皮層和新皮層?,F在這些邊緣結構負責大腦學習和記憶的大部分功能,杏仁核則是情緒事務的專家。
? 丘腦
在邊緣系統的丘腦,除了有一束較大的神經元聯結丘腦和新皮層之外,另外有一束較小的神經元直接聯結杏仁核。這條更小、更短的通道類似于神經的后院小巷,使杏仁核能夠直接接收某些感覺信號,并在新皮層接收全部信號之前作出反應。
接收到輸入的感覺信號之后,杏仁核就會掃描每一種應對煩惱的經驗。杏仁核在心理生活中處于強有力的地位,類似于心理哨兵,它質疑每一種處境、每一種認知,此時大腦中會出現一類最原始的問題:“我討厭它嗎?它會傷害我嗎?我害怕它嗎?”假如答案是肯定的,或者在當前時刻趨于肯定,杏仁核就會作出即時反應,就像神經警報一樣,向大腦的各個部分發出危機信號。
人腦通過一種簡單而精妙的方式使情緒記憶產生一種特殊的潛能:機體的神經化學警報系統能在生命面臨威脅的緊急關頭,主導身體作出“戰斗或逃跑”的反應,同時還會把這一時刻深深刻入記憶。在應激狀態下(或者在焦慮甚至極度喜悅興奮的情況下),神經從大腦迅速傳遞到位于腎臟上方的腎上腺,促使其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這些激素遍布全身,主導機體為緊急狀況作好準備。杏仁核的神經元被輸入信號激活后,繼而向大腦其他部分發出信號,使個體加深對當前情況的記憶。
杏仁核喚起的程度越強,記憶就越深刻,那些最令我們害怕或恐慌的生活經歷是我們最難以磨滅的記憶。
哺乳動物這種原始、次要的大腦系統相當于非哺乳動物主要的大腦系統。它為激發情緒提供了快速通道。不過它又是一種快捷而粗糙的過程,神經細胞反應很快,但不甚精確。
難怪我們對于爆發性情緒的陰暗面了解如此之少,尤其是在情緒失控的時候。杏仁核在新皮層了解情況之前,像精神錯亂一樣爆發出憤怒或恐懼的反應,原因在于原始情緒的爆發不僅獨立于而且先于思想的產生。
? 兩個大腦
前額葉皮層是負責工作記憶的大腦區域。
不過由于前額葉與邊緣腦之間存在著神經回路,焦慮、憤怒等強烈情緒的信號會制造神經靜電,從而破壞前額葉保持工作記憶的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有兩個大腦、兩種心理,以及兩種不同的智力——理性智力和情緒智力。
我們的行為由兩者共同決定,智商和情商同時在發揮作用。如果它們彼此合作愉快,情緒智力和理性智力就能雙雙得到提高。
③ 情商的作用
? 情緒的組成
情緒智力包括自我激勵、百折不撓;控制沖動和延遲滿足;自我調節情緒和防止困擾情緒影響思維能力;以及富有同理心和充滿希望。
加德納于1983年出版的《心境》(Frame of Mind)是一部影響深遠的反智商宣言。該書認為,人生成功的關鍵不僅取決于某一種獨占性的智能,而是取決于范圍更加廣泛、包含7種關鍵變量的多元智能:學業智能(語言和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事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
其中的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核心是準確識別及回應他人情緒、氣質、動機和欲望的能力。
其中的內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核心是正視及辨識自身感受,并以此引導行為的能力。
人腦有很強的可塑性,并且具有持續的學習能力。情緒技能低下可以得到彌補,情緒智力的每個領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個體的習慣和反應,通過有效的努力,個體的習慣和反應就可以得到改善。智商和情商這兩種競爭力因素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互獨立、相輔相成的。
隨著研究發展,薩洛威在1990年最先提出情商概念,由5個領域組成:
1.了解自身情緒。自我意識,同時意識到自身的情緒以及自身對該情緒的想法,是情緒智力的基石。
2.管理情緒。恰當地處理情緒是一種建立在自我意識基礎上的能力,
3.自我激勵。自我控制情緒即延遲滿足和抑制沖動,這是所有成功的基礎。能夠進入心流(flow)狀態。
4.識別他人的情緒。同理心是基本的“人事技能”,同樣建立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之上。
5.處理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藝術屬于管理他人情緒的一部分。
? 情緒的激發
假如情緒極度強烈,揮之不去,超出了正常范圍,它們就會滑向可怕的極端——慢性焦慮、失控的暴怒、抑郁等。如果發展到最嚴重的程度,則需要通過藥物或心理療法加以控制,甚至雙管齊下。
個體對危險的知覺起到邊緣系統觸發器的作用,邊緣系統的激發會對人腦產生雙重效應。
一是釋放出兒茶酚胺。能量得到爆發性的迅速提升,用茲爾曼的話來說,足夠應付“一次充滿活力的行動過程”,“比如戰斗或逃跑”。兒茶酚胺的能量提升可以持續數分鐘,使身體在此過程中作好充分的準備,根據情緒腦對對方實力的估計,開始一場惡戰或逃之夭夭。
二是促腎上腺皮質。由杏仁核激發傳遞至神經系統,為行動準備創造振奮精神的整體背景,這一過程持續的時間比兒茶酚胺的能量提升要長得多。
一般來說,促腎上腺皮質喚起所導致的“一觸即發”的狀況,可以解釋人們在已經被其他事物刺激或惹惱的情況下很容易憤怒的原因。所有類型的應激都能引發腎上腺皮質喚起,降低發怒的門檻。因此,辛苦工作一整天的人,特別容易被家里的事情激怒,比如孩子太吵鬧或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
在這種時候,人們不肯寬容,也沒有辦法曉之以理。
情緒可以阻礙也可以促進我們的思考、計劃、為長遠目標堅持訓練以及解決問題等諸多能力,情緒確定了我們發揮各種內在心理能力的潛能界限,從而決定了我們的人生表現。我們對所從事的工作充滿熱情和快樂,甚至感到適當的壓力并從中受到激勵,這些積極的情緒促使我們獲得成功。
從這個意義上說,情緒智力是一種處于主導地位的性向或潛能,它從正面或者反面深刻地影響了其他所有能力。
④ 善用情商
? 社交藝術
情緒表達肯定會對情緒的接收方產生直接的影響,而且情緒可以感染別人。
我們互相充當情緒轉變的工具,正面或反面的作用都有。答案很有可能在于,我們會無意識地模仿他人所表現出的情緒,也就是說,我們對他人的面部表情、姿勢、聲調以及其他非言語的情緒形式進行無意識的機械模仿。
有效的人際交流的一個決定因素是人們運用情緒同步性的熟練程度。情緒夾帶是影響力的核心。
? 抱怨但不攻擊
美國1890年結婚的夫婦,大約10%以離婚收場;1920年結婚的夫婦,離婚率是18%;1950年結婚的夫婦,離婚率是30%;1970年結婚的夫婦,離婚的概率是50%;而1990年結婚的夫婦,離婚的概率徘徊在67%左右!如果這個數字可靠的話,這意味著近年只有30%的新婚夫婦可以維持婚姻關系。
抱怨與人身攻擊的區別很簡單。正常的抱怨是,妻子就事論事,具體地說出自己的不快,批評丈夫的行為而不是他本人,表明她對丈夫行為的感受。比如,“你忘記到干洗店幫我取衣服,這讓我感到你不關心我”。這是基本情緒智力的表達方式,直言不諱,但并不挑釁或消極。如果是人身攻擊,妻子就會借題發揮,對丈夫進行全面攻擊:“你總是這么自私,不關心別人。這正好證明了我不能指望你好好地做成一件事?!?/p>
這種批判會讓對方感到恥辱、厭惡、羞愧和有過失,很有可能激發自我辯解,而不是改善做法。
保持婚姻健康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夫婦爭吵的具體問題上,比如孩子教育、性愛、金錢,家務等,而要培養雙方共同的情緒智力,提高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一系列情緒競爭力——使雙方保持冷靜、同理心以及善于傾聽等,能使夫婦有效地解決爭端,還可以促成健康的分歧,即“有益的爭吵”,確?;橐鼋】蛋l展,克服種種負面因素。如果任由負面因素發展下去,就會摧毀婚姻。
即便如此,如果丈夫或妻子一方出現情緒失控,就很難用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橐龈偁幜Φ囊粋€關鍵是夫婦雙方必須學會舒緩自身的困擾情緒。這就意味著掌握從情緒失控引發的情緒泛濫當中迅速復原的能力。在情緒失控時,個體失去了清醒地聆聽、思考以及說話的能力,因此保持冷靜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個體無法保持冷靜,就無法進一步解決當前的問題。
? 抱怨法則ABC
海穆·吉諾特向我們推薦了抱怨的最佳法則“XYZ”:
“當你做了X,我感到Y,我希望你轉而做Z。”
比如應該這樣抱怨:“你沒有打電話告訴我晚餐約會你會晚點來,我感到不受尊重和生氣。我希望你打電話告訴我你會晚點到?!?/p>
? 心與藥
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們的情緒狀態對患病和康復的過程會產生顯著的影響。現代醫學護理常常缺乏情緒智力。
人體的免疫系統像人腦一樣具有學習能力。事實上,神經細胞與免疫細胞互相釋放信號。
免疫系統是身體的大腦,決定身體對自身的感覺,即判斷什么是屬于身體的,什么是不屬于身體的。免疫細胞隨著血液流遍全身,幾乎與其他所有細胞進行接觸。免疫細胞能識別出來的細胞就會安然無事,識別不出來的細胞就會遭到攻擊。免疫細胞的攻擊可以幫助人體對抗病毒、細菌和癌細胞,但假如免疫細胞無法識別人體的一些正常細胞,就會引起過敏癥或狼瘡等免疫性疾病。
聯結情緒與免疫系統的另一個關鍵通道是通過應激釋放的荷爾蒙的影響實現的。兒茶酚胺(即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皮質醇和催乳素,以及有天然鎮靜作用的內啡肽和腦啡肽在個體應激喚起時會全部釋放出來。
斯坦福大學著名的婦科腹腔鏡外科醫生卡姆倫·尼扎特(Camran Nezhat)博士說:“如果預約做手術的病人當天告訴我她非常害怕,不想做手術了,我就會取消手術?!?strong>原因很簡單,恐慌和焦慮會導致人體血壓升高,外科醫生動刀的時候,血壓擴張的靜脈就會流血更多。失血過多是最可怕的外科手術并發癥之一,有時還會致命。
? 情緒教育要趁早
父母處理彼此感受的方式,以及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對孩子產生了難以磨滅的影響。他們人生觀的差異在人生的頭幾年開始形成。布雷澤爾頓建議,父母“必須清楚他們自身的行為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好奇心、學習興趣以及對局限的認識”,這些素質可以幫助孩子獲得成功。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學習成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孩子入學前形成的情緒性格。孩子是否作好了入學準備取決于他們是否具備了學習能力,分解為與情緒有關的七大要素:
- 自信心。控制和掌握自己的身體、行為和世界的感覺;孩子認為自己所從事的活動獲得成功的可能性較大,而且成年人會提供幫助。
- 好奇心。認為探尋事物本質是積極、有趣的。
- 意向性。產生影響的意愿及能力,并且持之以恒。意向性又與競爭力、有效性的感覺相關。
- 自控。與年齡匹配的調整和控制自身行為的能力,以及內在控制的感覺。
- 關聯性。與他人相互理解、交往的能力。
- 溝通能力。用語言與他人交流想法、感受與概念的意愿和能力。溝通能力又與對他人的信任感以及與他人(包括成年人)相處時的愉悅有關。
- 合作性。在群體活動中協調自身與他人需要的能力。
之所以要研究情緒智力和改變的方法,因為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每個人的情緒范圍都會有各種偏好性。氣質是與生俱有的,屬于基因博彩(genetic lottery)的一部分,會對人生產生很大的影響。
研究者對這些曾經膽小的孩子在家的情況進行觀察,發現父母尤其是母親在其中發揮著主要作用,決定著天生膽小的孩子長大后是變得大膽,還是繼續回避新奇事物、對挑戰感到不安??ǜ难芯繄F隊發現,有些母親認為必須保護膽小的孩子,避免他們遇到困擾的事情;而有些母親則認為更重要的是幫助膽小的孩子學習處理困擾情緒,適應生活中的挑戰。前一種出于保護的想法往往剝奪了孩子學習克服恐懼的機會,反而助長了恐懼;而后一種“學習適應”的教育觀點則可以幫助膽小的孩子變得更勇敢。
關于經驗對發育中大腦的影響,最生動的例證莫過于對“富老鼠”和“窮老鼠”的研究。富老鼠分成小群體住在籠子里,籠子里有大量鼠類娛樂設施,比如爬梯和踏板。窮老鼠也住在相似的籠子里,但籠子里什么設施都沒有。過了幾個月,富老鼠的大腦新皮層形成了更為復雜的聯結神經細胞的突觸神經回路網,窮老鼠的神經回路相比之下則比較稀疏。兩種老鼠出現的差異非常顯著:富老鼠的大腦更重,因此不難想象,它們在走迷宮時要比窮老鼠聰明得多。用猴子進行類似的實驗,同樣顯示了經驗“貧富”之間的差異,人類身上肯定也會出現相同的效果。
父母教導孩子正確地處理情緒,比如和孩子談論他們的感受以及如何理解這些感受,不急于批評或妄下結論,教導孩子如何處理情緒困境,提出解決方法,比如悲傷的時候除了攻擊或退縮,還有其他的方法。父母的教導改變了孩子的迷走神經張力。
迷走神經張力是衡量迷走神經觸發難易程度的指標。如果父母在這方面處理得好,孩子就會更好地抑制迷走神經的活動,防止杏仁核分泌促使身體戰斗或逃跑的激素,因此孩子的行為表現也會更加正常。
? 情緒盲的代價
教育者一直以來為學生的數學和語文成績落后而煩惱,現在他們意識到學生還存在另一種更值得警惕的缺失:情緒盲。
用布魯克林一位老師的話來說,目前學校的重心在于“我們更加關心的是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水平,而不是下個星期他們是否還活著”。
這并不是美國獨有的現象,而是一種全球現象,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大大降低了勞動成本,所產生的經濟力量給美國家庭帶來了無窮的壓力?,F在的情況是,在受到經濟問題困擾的家庭,父母雙方不得不長時間工作,把兒童獨自留在家中,與電視為伴;越來越多的兒童在貧困的環境下成長;單親家庭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多的嬰幼兒被留在管理不善的幼兒園,被人忽視。所有這些都意味著,親子之間培養情緒競爭力的日常交流正在日益受到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