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距東日本大地震已經過去了6年。當年那次地震海嘯,伴隨著核電站的巨大災難,時至今日,都在對日本各地造成著或大或小的影響……
如今,生活在日本,平日里仿佛大家都淡忘了這件事一般,不會莫名其妙被提起。
然而,在許許多多細枝末節的地方,才能發現,這場災難并沒有完全結束,它的余震,還在對日本各界造成著一定的沖擊……
我剛到日本的時候,這場災難已經過去,各地重建工作做得都很好,仿佛除了福島核電站那里,一切的難關都已經度過了。
然而,即便一件小事都會有蝴蝶效應,更不要說那么大一個災難了。
前年冬天,我去仙臺旅游。一是因為喜歡伊達政宗,二是想去看看魯迅先生以前的教室和故居。于是便踏上了這塊離福島并不算太遠的土地。
此前我生活在關西,距離福島可謂是八桿子打不著的距離,所以一直沒有對這件事有很深的認識。
在仙臺的一個晚上,我與友人便隨便找了家中餐館去吃晚餐。餐廳不大,客人也是寥寥,不過味道聞起來卻很不錯。
經營餐館的夫婦都是華人,聽見我與友人用中文說話,便上前與我們攀談起來。
“你們是來旅游的嗎?從哪里過來的呀?”
我和友人見老板娘很是友好,便也簡單的介紹了下自己。老板娘聽說我和友人是從關西和首都圈來的,便饒有興致的繼續將話題進行了下去。
“你們那里中國人多呀!”
我聽老板娘這么說,有些不解,便問道:“哪里中國人都很多吧,仙臺又有東北大學,留學生應該很多的呀?!?/p>
誰知老板娘聽罷,嘆了口氣,“大地震之后少了不少,以前我們這店附近是個語言學校,天天好多中國人來吃,最近幾年明顯感覺變少了,核輻射對這里還是有影響的,留學生估計也是害怕,來仙臺的都變少了……”
老板娘的眼神里帶著些許落寞,“我來仙臺安家二十多年了,以前這里從沒那么冷清……”
我聽著老板娘這么說,心里也有點不是滋味,想了想,遲疑地問道:“那你想過要回國嗎?”
老板娘聽了笑笑,“想啊,可是怎么回去呢,在這里扎根了二十幾年,店也在這里,回去了干什么呢?”
也是,人到中年,面對著打拼了幾十年的地方,怎可能說走就走,更何況老一輩人講究人脈,講究關系,這里的放棄了,別的地方可就很難再有了。
當晚,老板娘給我們送了點湯湯水水,說是跟我們聊的很開心,我也很開心能和她這么說說,拓寬了我狹窄的認知。
次日,我游覽了仙臺市內,探訪了魯迅先生故居,看來先生當年的留學生活還算清苦,住的小木頭房子還真是簡樸。
一路上,不知道是心理作用還是什么,總覺得和老板娘聊過天之后再看仙臺,整個城市都有種淡淡的憂郁。
有關福島核電站泄漏的感受,還不止這一點。
去年,我開始找工作,一般來說,日本的大公司每年都會采用百人以上的應屆生,然而,在去年,日本的制造業巨頭之一———東芝,竟然完全沒有招人。
對日本制造業界并不了解的我,一開始并沒有發現什么不對,直到我參加另一家制造業大手的面試的時候,有個跟我一起等待的日本男生,跟管理面試的工作人員聊了起來。
“您聽說今年東芝沒有招人的事情了嗎?”那男生在面試這家公司的時候居然問出有關別家公司的問題,真是為他捏把汗。
“好像是有這么回事”,工作人員顯然也不好在面試者面前議論別的公司,也就含糊過去了。
那男生沒意識到工作人員不想聊這個,還在追問為什么,但是工作人員顯然給不了他想要的答案。
當初聽到這個信息的我很奇怪,回家就查了查,發現東芝真的遇到了大問題。后來才發現,能把這制造帝國扳倒的還是六年前那場災難。
據說,東芝在災難之前,大量投資核電相關產業,為了這個簡直稱得上是砸鍋賣鐵,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做了不少不太值的買賣。但是當時,福島事件還沒發生,東芝必然是抱著能大賺一筆的信心。
誰知道之后的天災誰都無法預料。福島這件事讓日本人甚至好多外國人都對核電抱有畏懼之心。
東芝的巨額成本買賣落了個空,公司內部一系列問題又暴露出來,制造帝國像被絆了一跤一樣,摔了個大跟頭。
福島核電站的影響還遠遠不止這些,小到菜場買菜,大到國際關系,細微的影響都在默默滲透。
前幾天在電視上看到了福島縣一個城市的觀光廣告,大家唱唱跳跳,一片其樂融融,但是背后的凄涼,卻怎么也掩飾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