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殺辱母者》,這篇由南方周末發出的文章,在社會上幾乎以怒濤之勢席卷了整個社會。因債主蘇銀霞無力償還高利貸,被討債人上門討要,在報警后催債人并未停止討要,并在警察走后對債主蘇銀霞進行侮辱,兒子于歡奮起反抗,將幾人刺傷,其中一人失血過多而死,經一身判決于歡無期徒刑,一時社會嘩然。
對于這種社會熱議且爭議很大的事件,卻不好進行點評,不過事件本身為什么能夠成為一個如此大的話題,確實是因為處處碰到了社會的敏感處。
事件點一,復仇
我們是個講究孝道的民族,《禮記·曲禮上》:“父之仇;弗與共戴天。不共戴天這個詞的源頭,就是父之仇!而案件中的兒子,在見到母親受辱后,奮起殺人,也是此件事中最具爭議的。無論是否妥當,幾乎沒人認為自己的母親在面前受辱,能夠不和于歡做同樣的事。而在我們的文化體系中,這種奮起反抗的做法,幾乎是最正當的做法。子夏問于孔子:“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斗。遠處孔子講不共戴天,近代民國時期女俠施劍翹刺殺孫傳芳為父報仇,同樣獲得一片贊譽。甚至可以反過來說,如果于歡并未奮起反抗,那幾乎就將被所有人唾罵。可以說這次判決結果將讓全社會去探討中國文化的底色。
事件點二,催債
催債行業與高利貸相互依存,而在目前市場情況來看,企業的壞賬越來越多,相應的從業人員也蓬勃發展。能夠給予催債人的法律條款卻很缺乏,電話催債,裸條、恐嚇、潑油漆、艾滋病人催債甚至是案件中的動用侮辱等方法屢見不鮮。催債幾乎成了黑社會的專利,如何催債,早已經是全民討論的話題點之一。
事件點三,警察
就目前看到的媒體情況,警察似乎有無作為的情況,出警后僅言語勸說,并沒有終止催債人的行為。算是間接導致了悲劇的發生。仔細想來,之所有警察會收到如此之多的指責,并不是因為這一起案件,恐怕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或者經歷過警察無作為甚至縱容犯罪的情況。對于保障自身安全的人無法信任,無論結果如何,都將是對警察信任感的極大損失。
事件點四,高利貸
高利貸自古皆有,最有名的楊白老黃世仁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清楚,高利貸雖然自古皆有,可是也自古至今也沒能消除。按說并不是一個很新的話題點,之所有很多人討論高利貸問題,主要是因為我們目前的實體經濟確實不行,像是事件中的蘇銀霞的廠子,逼不得已去借高利貸。確實是正規渠道無法獲得貸款,在經營不善時,極少有人能壯士斷腕宣布破產,借錢續命真的是中小企業的現狀吧。
事件點五,媒體
不得不說,如果沒有此次的媒體報道,事件肯定無法發展成這樣,但是這其中也發生了很多問題。例如報答的細節缺失,群體討論干擾司法公正。最重要的,當判決不當時,如何進行自我救助。此次因為話題性很強,引起各方關注,才能有現在重審的情況。如果不是這樣,于歡是否真的就無期徒刑板上釘釘了呢?此次事件其實不僅在考驗媒體的道德節操,也在考驗我們的司法體系能否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