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把有關大腦的表達掛在嘴邊。
比如說:“腦子卡殼了,怎么也想不出來”;“腦子進水了,怎么會作出那樣的決定”;“這個人腦回路真是清奇”……
那么,當我們在描述大腦的各種狀態時,大腦本身又是如何運作的呢?大家對大腦又了解多少?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大腦對工作的重要意義。
美國作家戴維·羅克在《效率腦科學》一書中指出:“腦力是我們所擁有的最稀缺的資源。”只要懂得大腦的運作規律,我們就能改善工作表現。
如果此時,你正面臨事情太多的煩惱,又或者遭遇沉重的壓力,或是不懂如何處理人際關系,這本書正適合你。
與冷冰冰的理論書不同,《效率腦科學》以故事的形式展開,并教會我們如何把大腦的知識運用到熟悉的工作場景當中,以解決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分心、壓力、人際關系等問題。
一、告別手忙腳亂,先做重要的事
每天回到公司,桌面就有一堆文件待處理,打開電腦,郵件接連不斷,與此同時,手機的震動也沒有停止……
面對應接不暇的工作,我們要怎樣才能告別手忙腳亂的窘境?
在揭曉答案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大腦中名叫“前額皮質”的東西,它是大腦思考的核心,作者把它比作一個舞臺,以說明它的局限性。
我們都知道,一個舞臺的容量是有限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使用舞臺資源時,需要首先把它分配給重要的事情。
正如易效能的創始人葉武濱所說:“人生不在于做了多少事,而在于把重要的事情做到極致。”
而從腦科學的角度,這句話再次得到了印證。因為大腦的資源十分有限,要以最少的能量獲取最優的效果,就必須把舞臺留給最重要的事。
因此,作者認為,我們首先要對事情進行優先排序。在決定事情的先后次序后,我們才能集中精力完成最重要的或最困難的項目。
這與《吃掉一只青蛙》中的觀點不謀而合,先吃掉最丑的“青蛙”,即搞定最棘手的,剩下就是小菜一碟了。
因此,要告別手忙腳亂,我們需要優先排序,把精力留給最重要的事。
二、擺脫消極情緒,重新評估問題
工作中,我們在很多情境下都會遇到壓力,比如在同事面前作匯報、向客戶推銷新產品、在截止時間前趕工……
而在壓力的狀態下,我們很容易出現記不起某件事、無法對當下的事做出反應等情況。正如書中指出:情緒對我們的思維影響很大。
這里就不得不提大腦中的“邊緣系統”了。當我們在體驗某種情緒時,邊緣系統就會被喚醒。
而一旦邊緣系統被過度喚醒,大腦便會出現多種問題,包括記憶困難、難以做出決策、容易對事情做出消極反應等等。
因此,如何在壓力下保持冷靜思考,是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會選擇戴上面具,壓抑情緒。
然而,研究發現,試圖抑制情緒的表達后,我們的注意力會被抽走,也就難以對當下作出及時的反應。
顯然,掩蓋壓力并不是良策,那要怎么辦呢?
作者指出,我們需要重新評估問題,也就是換一個角度詮釋問題。
楊定一博士曾在《豐盛》一書中說道:相信一切都是“剛剛好”,那么,我們就會心懷感恩,就能感到生命的豐盛。
實際上,這種心態就是對事情的重新評估,把遇到的挫折看作是成長的機會,所有的發生都是一種祝福。
簡言之,掌握重新評估法,我們在壓力下就能保持清晰的思路。
三、建立人際關系,減少威脅反應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告訴我們:“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而在《效率腦科學》這本書中,作者同樣指出了社交的重要性。
我們的大腦不僅有吃喝的需求,還有“社交需求”,如果“社交需求”沒有被滿足,大腦所產生的威脅感將導致人際的沖突。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不熟悉的人當作敵人,因為與陌生的人合作會被大腦當作是威脅。
但是,把某類人歸為敵人的后果是,我們會不斷分心。
舉個例子,在和一個初次見面的人談生意時,如果我們內心一開始就把對方當作敵人,就會一直想著對方有沒有挖坑,而非把注意力放在處理事情上,這將導致我們頻繁犯錯。
相反,如果能與他人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我們就能更好地思考與表現。
因此,我們要學會“化敵為友”,減少威脅反應。
在書中,作者認為,討論共同話題、分享個人經歷等都可以幫助拉近彼此的距離。
而如果要與一個已經被標記為敵人的人合作,比如那個曾經和自己競爭過的同事,則可以嘗試與其建立共同的中短期目標,以消除敵對情緒。
總之,化敵為友,我們便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我,進一步改善在工作中的表現。
寫在最后:
有了《效率腦科學》的妙招,還會腦殼疼嗎?
事實上,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工作效率手冊,更是一本生活管理指南。
如果你想在職場上如魚得水,如果你想知道如何更好經營自己的人生,請翻開《效率腦科學》,書中將給予你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