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七旬的的母親,頭發黑多白少、面色紅潤、聲音洪亮、步履輕盈,毫無老態。誰看得出她曾是一個“藥罐子”呢?
母親在一所高校當職工時,曾跟一位老教授學練太極拳。那會兒,她就是隨便練練,并不上心。經歷一次意外后,母親從此與太極拳不離不棄。
摔傷后的母親,經過治療,腦震蕩雖說基本痊愈,但留下了后遺癥。有時,頭暈頭痛襲來,將人折磨得度日如年。她服過不少藥,但收效甚微。病退后,母親賦閑在家,除了養病,就是養花養草。時間一久,她覺得日子索然無味,便干脆安心練起太極拳來。寒來暑往,她求師學藝,晨練夕習,拳藝日漸精進。
堅持不懈練了近10年太極拳時,母親的肩周炎、心律不齊、頭暈頭痛等老毛病已消失得差不離兒了。后來,她徹底擺脫“藥罐子”生活。
大學畢業后,我一直在外地工作。那次,休假回家時,母親非要我跟著她練拳。清早,母親將我從被窩里扯出來,領至湖邊的柳林,開始授拳。她從“站樁”講起,“眉心舒展,頭要正,頸要直,目光平視,舌頂上顎”,腹部微收,氣運丹田,提肛運氣,重心向下”;捋、擠、按、肘、靠、進、退等太極基本手法,也是講授得一絲不茍。
起初,我只是為不拂老人家美意,才瞇縫著朦朧睡眼比劃幾下。未料,跟著母親練了幾日后,我竟對太極拳有了興趣,亦不賴床了。又練了一周,體會到太極拳的更多妙處。比如說,打拳時用腹式呼吸法,氣息深、勻、細、緩、長,人自然會變得心靜如水,周身放松。
在母親的悉心指導下,我凌亂不堪的招式,終于變得有幾分模樣,僵硬似銹的四肢、關節,開始柔軟、靈活。我對太極拳的獨特魅力亦有了更深的體悟。
練太極拳,讓我尋回一股從腳心到頭頂,再蔓延循環至五臟六腑的鮮活生氣,那顆一直處于緊張、疲憊狀態的心兒,漸然松弛下來。一個“白鶴亮翅”,舒緩地放飛出手掌里的仙鶴,人欲乘風而去;“野馬分鬃”時,猶似有一匹本是桀驁不馴的野馬,正馴伏貼于身前,讓人心生愉悅;“攬雀尾”,更加舒緩,“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法融貫其中。氣沉心定間,似有一股純冽之氣在身體里流轉……渾然不覺時間的流淌。特別是“收勢”時,呼出一口濁氣后,新鮮空氣迅速從鼻腔進入體內,真是神清氣爽,格外舒坦。
回單位后,雖無母親監督,每日清晨打一套太極,倒真正成了我的習慣。這么多年練下來,因長期伏案工作造成的腰肩不適和頸椎僵酸、頭沉目滯等毛病,皆有所減輕,甚至困擾我多年的失眠癥也有全然消失的跡象,人的性格也愈發豁達、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