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同事跟我說,某個出版社不守規矩,簽選題時約定的首印數,在實際下印廠的時候,首印減半,付的版稅減半,很是郁悶,碰到這樣的事情很是氣憤,解約,后面也不會推薦選題了,這還是國有大出版社。小圖書公司的情形可想而知,不守規矩的比比皆是,所以同事們在談合同的時候,格外費勁,因為不一定哪個條款里就有一個坑,而如果你沒有經歷過,你是不可能知道,哦,原來這里有個坑,閉著眼就簽了。
? ? ? 這也是簡書版權的價值所在,我們用我們幾十年的行業經驗, 幫助簽約作者們去爭取和維護最大的權益。
? ? ? ? 其實,這篇文章主要想講講出版圖書的首印數量。
? ? ? ? 工作將近20年,差不多有十年時間是在發行、電商采購相關的職位上度過的,工作的內容就是要去做圖書的營銷。過程基本上是,編輯把重點的書推薦給我們,我們再去推薦給書店的相關負責人,采購,營銷,運營等等。遇上編輯給講重點書的時候,無論編輯講的多么天花亂墜,把這本書講的多么多么重要,都會問一句,這書首印多少?判斷一本書是否重點書,這是核心指標之一。
? ? ? ? 如果首印數量高,說明從編輯到編輯部主任,到分管總編社長都會認為這書很重要,或者至少編輯已經說服了他們,這書很重要,是重點書。反之,如果編輯講的很重要,首印數量只有幾千冊,即使這個作者非常大牌,可能也就了了。為什么大牌作者的書,首印還不高?一種可能是這個出版社大牌作者太多,這個作者雖然大牌,但是在大牌云集中還是很難凸顯出來,還有一種可能是,這個作者的這個作品內容比較水,編輯也沒有信心。
? ? ? ? 這么多年下來,碰到的,聽到的,見過的首印數量號稱數幾十萬的甚至上百萬的也挺多的,但是有時候業內同行交流的時候,說起某個首印數字,大家會心一笑,畢竟在圖書出版這個行業里工作幾年,你看看一個作者名氣,看看他的內容,看看書名,再看看他們做的營銷宣傳工作,大概就能判斷這個數字有沒有水分,有幾分水分。畢竟,新聞稿都是發給行外讀者看的。
? ? ? ? 首印能超過10萬冊的書,每個大的出版社圖書公司每年都屈指可數。更別提那些小公司小出版社。首印10萬冊是什么概念呢?你要知道全國的新華書店數量,幾十家大書店,每個書店都碼上一個堆頭,先不說你有沒有那個能力能碼上,這些全碼上需要多少呢?每家店200冊,100家店也才2萬冊,加上幾大電商網站2萬冊,現在電商網站的庫房也很緊張,不會每家你首發就堆進一萬冊去的,除非是真有流量數據支撐的作者或者作品,再加上5000-10000冊的備貨,這才5萬冊。10萬冊就意味著上面的數據,你要Double,這時候考驗的是你發行的鋪貨能力了。
? ? ? ? 問題是書店又不傻,你把書堆到我店里或者庫房了,你能賣得出去么?要是賣不出去,我的店面每個位置都是很貴的,庫房是要花錢的,賣不出去將來退貨還是要物流費的,并且你很可能過兩個月三個月就拿著發貨單來找我收錢了,你又沒動銷,我憑什么給你結,倒推回來,你憑什么要給我發這么多書進來?這是書店的邏輯。
? ? ? 那回到出版社,對于出版社的社長或者總編來說,簽印數時面對的是同樣的問題。首印5萬冊,10萬冊的書,第一發行有沒有能力鋪貨鋪出去,第二即使發行鋪出去了,編輯和營銷有沒有能力把這些書賣出去,如果賣不出去,將來這些可就都是退貨了,即使退了貨,但是印刷費,紙張費,物流費,這些可都是花出去了。所以有些社長老總,尤其是不怎么參加選題會不懂業務的,常干的一件事就是把編輯報上來的首印數字減半簽,以前我就聽說過這種事,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
? ? ? ? 所以如果你算算近些年新書的平均首印數量,這個數字應該是逐年降低的,但是對于出版社或者圖書公司,還有一個考核指標,你的銷售回款或者每年的生產碼洋還是要增加的,否則對出版社來說,國有資產怎么保值增值呢,對于民營公司來說,活下去,或者要給投資人交待啊,如果不能提高首印數,怎么辦呢?增加品種數啊。所謂規模換取質量。去年300種新書,今年400種新書,書號嘛,去找新聞出版署要唄,規模上去了,生產碼洋上去了,銷售回款上去了,至于單品銷量,總有幾個能蹦出來的吧,即使蹦不出來,who cares!
? ? ? ? 可是碰上了今年開始限制書號,于是哀鴻遍野。
? ? ? ? 新書首印數量的降低,有技術方面的因素。以前印刷周期長,物流業不發達,一本書的發貨要一到兩周,發貨周期長,對于重點書,首印跟不上一旦賣斷貨,損失就是實打實的錢,但是現在印刷的瓶頸解決了(其實還有霧霾天限產的問題),物流也更快了,理論上確實應該首印降下來了,真是這樣么?
? ? ? ? 本質上,首印數下降是編輯能力和營銷能力的下降。出版社的編輯對于選題沒有了編輯發現的能力,而編輯又是一個難培養易流失的工種,培養一個熟練工編輯,沒有十來本書的全流程操作是很難出來的,但是出版社面臨的是大量圖書公司和互聯網、自媒體公司對于編輯需求的極速上升,出版社的編輯人才都在流失,新編輯對于選題的把握開發策劃能力不強。這兩年碰到最多的招聘需求就是招聘編輯的。
? ? ? ? 另一方面,出版社對于暢銷書的營銷能力也沒有了,缺少了不斷制造話題和超級暢銷書的能力,對于任何一個選題,都沒有把握能做出來,這方面,你看看這幾年的超級暢銷書少之又少,也能感受到。大家都去搶的是那些自帶流量,自帶粉絲,自帶話題的作者和作品,編輯們的編輯能力和策劃能力不夠用,對于領導們來說,印數上自然保守為上。對于作者來說,既然是我自己的流量和粉絲變現,我也沒必要非在你們這個出版社啊,我去別的出版社一樣,我去互聯網平臺賣課也行啊,出版社對于作者來說,也不再是不可或缺的。
? ? ? ? 那出版社的核心價值,除了書號還有什么呢?